每周热点回顾
2011年11月29日
新闻内容
第A04版:2011大选特别报道
100谈--2011大选中的一、二、三、四……
 作者:艾一百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百的眼中,政治如戏。2011年的大选,是戏中的一幕。虽然剧本早已定下,政客们却如戏子,仍在哪里一个个煞有介事却又荒腔走板的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一百对本次大选的观察,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总结。
  一个最大的输家
  谁是本次大选中最大的输家?是丢了9个议席的工党,被同胞对手Mana党搞得奄奄一息的毛利党,还是要靠救场式的“喝茶”才能再次幸存的行动党?的确,这几个政党都是本次大选的输家,然而与真正的输家相比,本次大选“最大的输家”这一头衔似乎还轮不到它们。在一百的眼中,2011年大选的最大输家非国家党莫属。先不要说该党48%的得票率仍未能像事前估计的那样超越简单半数,仅算一算新一届联合政府在国会中可能占据的议席数量,现在的执政党“荣膺”所谓的“最大的输家”便已经当之无愧。
  上一届联合政府,国家党自己拥有58个议席,加上毛利党的5个议席、行动党的5个议席和联合未来党的1个议席,执政联盟拥有69个议席,稳居国会多数;到了2011年的大选,国家党的议席数虽然进一步提高到60个,但是毛利党的议席数却仅剩下了3个,行动党更成了“光杆司令”,好在联合未来党保住了席位。这样算下来,本届政府可以掌控的国会议席不增反减,从69席下降到65席,仅仅勉强超过执政多数。这种情况,无疑让执政联盟的稳定性受到了削弱,反而加重了小党与国家党讨价还价的砝码和前者在执政联盟中的地位。如此算来,说国家党是本次大选“最大的输家”,实在是非空穴来风。殊不知,对於在野党而言,议席多几个少几个影响总是有限,但是对於执政党而言,多一个议席就意味着多一分的执政稳定性。执政联盟议席的减少,对总理口口声声要建立的“稳定”政府,无疑是一种削弱。从这个角度讲,虽然工党此次迎来了该党近百年来大选表现的最低潮,虽然国家党的议席数创造了MMP制度实施以来的政党纪录,但“最大的输家”的帽子仍要被一百颁给後者,而不是前者。
  二大阵营界限分明
  一百在早前的专栏文章中说过,新西兰的社会结构非稳定性的“枣弧型”社会,而是分裂性的“哑铃型”社会。以中产阶级为“社会稳定阀”的中间选民阶层孱弱,是威胁这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社会结构矛盾。2011年的大选,再次证明了新西兰社会的分裂性。
  就左翼阵营而言,工党、绿党和优先党(一百始终怀疑将“政右经左”的优先党列入左翼阵营是否合适,但鉴於该党的经济政策的确具有某些左倾性以及优先党与工党在历史上的合作和主流政治观察家们的习惯性分类等因素,本人仍将其列入这一阵营)的总得票率接近45%,议席总数相加达55席,双双接近半数。尽管国家党的支持率一度如日中天,声势浩大,但对於左翼阵营来说,本质上却是“毫发无损”,选票并没有流出阵营之外,只是在同一阵营的不同政党间重新分配罢了。照此看来,本次大选对左翼阵营来讲,才是真正的“茶壶风暴”,杀伤力极其有限,甚至根本不能视该阵营为输。如果将毛利党和Mana党的选票也计入左翼阵营,那麽该阵营的规模无疑还将进一步扩大。对於右翼阵营而言,国家党、行动党、联合未来党和保守党的选票相加,勉强超过半数。
  从上面的简单对比不难看出,左右阵营以近乎“五五开”的方式将大选选票分割完毕,谁也吞不了谁,无疑是新西兰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而这种现象的背後,折射出的不正是新西兰社会贫富分化与阶级固化进而导致社会分裂的这一黑色现实吗?
  三大党格局或将固化
  自然界的色系图谱,皆以“红、蓝、绿”三原色为基础,奼紫千红莫出其内。在当下新西兰的政党江湖中,绿党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实施。
  作为MMP制度下,第三个大选得票率超过10%的政党,绿党已经实现了“涅盘再生”,超脱了小党丛林,而俨然跨入“大党”的行列,进而可与国家党和工党为伍。该党高而稳定的支持率,就是绿党重绘新西兰政治色系图谱的本钱。
  当其它一干小党们还在“你方唱罢我登场”般的为生存而奋斗时,绿党却是一路高歌猛进。绿党支持率数量级的质变,进而产生的所谓“绿党现象”,对新西兰政治生态的长期影响,实在是一个值得投入更多精力加以研究的课题。因为篇幅的原因,一百在此无法予以深入讨论,但无论如何,今後新西兰的政治生态中,或许会就此以“红、蓝、绿”三原色为“永恒”的基调,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种选举制度皆不如MMP受欢迎
  与2011年大选捆绑在一起的选举制度公投,确认了MMP制度仍为眼下最受国民认可的选举制度。这次公投的结果,或许决定了未来至少二、三十年内,MMP制度仍将为新西兰的根本选举制度。
  不论是哪种选举制度,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分析,无论是落选的FPP、PV、STV、SM也好,还是保留的MMP也好,皆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在选民们皆是用选票决定政府前途的民主制度下,实在是谈不上五者间有本质的区别,又或能说得清孰优孰劣。但是从华人的角度而言,五种制度对於少数族裔参政,却的确有着不同的影响,然而一百想说的是,五种制度对於少数族裔参政却也是各有利弊,无法黑白分明的辨别孰优孰劣。在这里,一百倒是想谈谈自己对“MMP迷思”的看法。
  所谓“MMP迷思”,是一百自己的叫法。有些人士认为,MMP制度下,有利於小党参政,进而有利於华人参政,因为华人在小党中更容易谋得更好的排名。理论上,这种看法的确不无道理,但在残酷的政治实践中,事实却未必如此。从本次大选一干小党多被边缘化的这一无情的事实来看,小党中的华人候选人只有排名在第一、第二(最少也要第三)的位置上,才较有可能进入国会。但这几个安全排名,往往是党魁、副魁的位置,留给华人的可操作空间实在有限。一百记得,2005年的大选中,一位华人候选人甚至占据了某小党内部排名第三的有利位置,但由於该党的支持率在那次大选中被边缘化,结果导致当年仅有该党党魁一人入选国会,连当时该党的另一位国会议员(党内排名第二)都失去了议席,遑论令排名第三位的这名华人候选人入围?
  所以说,即便MMP制度对华人参政有利这一说法成立,华人在这一制度下进入国会的主流途径也是要通过大党提供相对安全的党内排名这一方式。
  换一个角度讲,MMP制度虽然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对华人参政有利,但也并不是说,其它类型的选举制度就对华人参政不利。比如说,在某些选举制度下,有的选区要选出不止一名的选区议员,又或在有的制度下,选区划分将被进一步细化。在这样的制度下,华人参政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君不见,以当今奥克兰某些地区的华人居住密度,如果选区可以拥有三名、四名甚至跟多的选区议员,又或选区被进一步细化、缩小,那麽完全有可能产生一位代表华人政治实力的华裔选区议员。
  2011年的大选,是一出精彩的政治大戏。细算起来,可圈可点之处,岂止“一、二、三、四”?只是由於篇幅的关系,一百无法在此加以深入探讨,在此要向大家说一声抱歉。与其非要说出个“一、二、三、四”,倒不如让我们这群看客一起将“2011年大选”这出政治大戏继续看下去,因为戏的精彩部分,往往在它的收官阶段。
  2011年大选翌日写於奥克兰
相关评论
匿名网友  于2011-11-29评论道: 评论IP:222.153.59.2**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这条新闻不错,强烈建议做头条(如果已经做了头条,那算我没说过)!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1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於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线上投稿 | 使用守则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