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1年09月24日
新闻内容
第C01版:经济教育
“真实的生活”离不开“教育”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当年提出了着名的《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is life itself.)主张;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事杜威的陶行知(1891~1946)回中国后极力倡导《生活即教育》。杜威的命题是针对当时美国的教育脱离了社会和儿童的真实生活而提出的,他大声疾呼“教育必须融入儿童的生活当中”。
  两位教育家的主张因时空背景不同,各自强调的内涵或有差异;但是,他们坚持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理念是一致的。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生长,就是生活;生长是生活的特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长。杜威的名言之一是: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则有叁层含义:第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中含有教育的意义;第二,教育必须作用、影响於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第叁,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应该由生活来决定教育,并且在生活中从事教育,藉着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提升生活的素质;当教育能够通过生活而发出力量时,那才是真正的、优质的教育。
  影响孩子成长的眾多要素中,家庭教育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特别肯定这种观点。家庭本来是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最佳场所;可惜的是,亚裔、特别是华人父母常常把家庭变成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学校。很多父母只在乎孩子的学业成绩,以为把书读好了,其他都是次要的。其实,家庭是孩子品格、生活技能、生活智慧、人生格局最重要的培养基地。
  有些孩子的公眾说话和辩论(Public Speaking & Debating)能力很强,接听电话的礼仪和询答言谈却很不得体。朋友的孩子在国内是初中名校毕业班的学业顶尖生,竟然不知如何剪指甲、繫鞋带。科学成绩很好,学校实验课时会清洗器材和试管,在家裡却不知如何做家事、洗碗筷。在中国,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学校裡不断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乘车时让座於老弱妇孺的风气则未见形成。教育与生活脱节的事例,俯拾皆是。
  有些父母亲依旧认为孩子专心读书即可,毫无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事的念头,我愿以自己的经验供大家参考一下。2004年,刚刚小学毕业的双胞胎儿子来纽与我一起生活,内人暂时留在台湾工作。当时个人工作忙碌,父子叁人必须分摊或轮流做家事。孩子学会了做饭、下水饺、洗碗盘、洗衣服、吸尘器清理家裡等等家务事,甚至帮忙接听业务电话。孩子把分配到的工作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假期中回台湾时也勤於动手做老家的杂事,赢得了妈妈、姐姐和亲友们的讚赏。内人问我:你是怎麼教孩子的?很惭愧,老爸太忙了,不过是大家一起来做家事而已!
  我觉得,孩子似乎把做家事养成的“责任感”转移到了学习方面,视完成每天的功课为自己的责任。两兄弟一起讨论、互相提醒督促,学习的路上不寂寞。几年来随着英文程度的提升,孩子的功课进步很快。有一件事情,我从小就把问题丢回给孩子,两兄弟有了争执来告状,我的答覆是:“判断谁是谁非真难,你们自己磨合一下,我不想看到你们俩闹不愉快!”兄弟间的争执果然减少了许多。
  教育与生活结合并非难事,端看是否用心而已!台湾桃园有一所小学採用维尔第“四季”的二十秒片段取代上下课作息的铃声,而且每叁个月更换一次世界名曲。学校让“音乐美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来实践,校长的创意和用心令人激赏。
  生活的智慧一定要从生活的体验中来学习,这种直接经验对一个人未来的能力和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区区短文难以尽情论述。结论是,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的玄机,真实的生活绝对离不开教育!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 粤ICP备12061805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