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1年09月24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叁人行
人间不再四月天——又讀林徽因
 作者:立言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主:立言
联系方式:liyan_qian@hotmail.com立言收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掛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簷边
  摇上
  云天?


  ——这是林徽因的《深笑》。在繁冗杂沓的工作与日常琐事中读来,如沙漠倦旅渴饮清泉。多少年没有好好读过一首诗了!我甚至认为现实世界的狞厉恶俗已经将诗思消磨殆尽了,但今天读林徽因,竟令我一咏叁叹,不忍释卷。
  林徽因(1904-1955)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翻译等文学领域都有令人瞩目的建树,是灿若星斗的民国精英中的一颗耀眼的“不夜的明珠”(徐志摩语),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集美貌、才华与成就於一身,既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矜持敏感,又有西方教育赋予的独立与理想,不仅绝代於当时,而且仰止於现世,令一切珠光宝气,靠包装炒作上位的“明星”“名媛”们顿显浊臭逼人。
  是时代成就了林徽因。
  “她的美在於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文洁若语)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坐标点——传统文化的强势还没有退隐,而西方文化挟经济、政治变革的强劲之风席捲神州。在这个坐标点前后,诞生了一连串注定载入史册的、大写的名字,仅文化巨匠就有胡适、鲁迅、老捨、梁实秋……而林徽因作为女性,是这个闪光系列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些时代的骄子们,自幼饱读诗书,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得时代风气之先,有海外游学的背景,受过正规系统的西方教育,所谓“学贯中西”是他们的底蕴。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以前没有,以后也不再有他们的“得天独厚”。
  与同代人一样,林徽因也生於忧患,长於战乱,但她毕竟出身世家,有一个文化先知的父亲,16岁就得以卜居英伦,不但遇到了徐志摩,将她领进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殿堂,而且与女建筑家为友,奠定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更因着父辈的情谊成为一代名儒梁啟超心仪的子妇人选,刻意栽培,与夫婿梁思成一起毕业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随后一起讲学,一起野外考察古建筑,一起撰写论着,一起设计营造,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一直以“梁林”为大师级的代表。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艷中交舞着变。”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成就正在於她的“交舞着变”。她是建筑学家、诗人、才女、妻子、母亲……在人生的每一个侧面都“舞”得美满。她的心灵中也有阴影——自幼遭父亲冷遇的生母,怨懟着恨毒着跟随她也困扰了她一生。父亲后来的死於非命给了她沉重的打击,若不是梁啟超的鼎力相助,她几乎不可能完成大学学业。然而她的个性毕竟是明朗、向上的,甚至表现出男子也少有的坚韧:野外考察,经常要骑着驴骡,颠簸与险峻的山道,随时会遭遇土匪;穷乡僻壤,一碗黑糊糊的麵条,一个乾硬的馒头充飢就是幸运,大车店臭虫蚊子的叮咬使人夜不能眠;她,一个娇弱的大家闺秀,一个结核病患者,却从未叫苦叫累。测量古塔旧寺,爬上风化千年的上百尺高的木架,她也毫无惧意。她的笑声,仍如春风、如阳光,“笑成这百层塔高耸”,笑得如“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簷边摇上云天”……她以诗人和女性的细腻与敏锐,发现在古老的建筑裡蕴涵着诗意和画境,将其总结为“建筑意”,将建筑学注入了人文色彩,成为她遗世独立的重要建树之一。
  “她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费正清语)。火花的闪光注定只是一瞬。林徽因诗歌的代表作大多出於叁十年代中期。随后的战乱和颠沛,颠覆了她的生活,摧毁了她的健康,然而她在连天的烽火中,在一息尚存间,依然展现着她的美丽从容。流亡中在昆明郊区的龙头村,她与家人获得了半年的安寧,女儿记忆中的家还是那样的温馨可爱:陶制的土罐中总插着大把的野花,粗糙的木凳上铺着典雅的花布,母亲在夜晚的油灯下给孩子们讲李白、杜甫……
  人间四月的春天最短。林徽因的生命只有51岁,不要说天妒红顏,当她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北京正在大拆城墙城门,她的丈夫正因“大屋顶”的建筑设计而饱受批判,更不要说她身后的“反右”和“文革”……谁能说她不是幸运的呢?她的挚友金岳霖教授所拟的輓联是她生命的写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哪裡还有这样的四月天,现在?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情愿》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 粤ICP备12061805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