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3年10月26日
新闻内容
第D06版:三人行
韭黄的记忆
 作者:游子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主:游子
  联系方式:naiqiang88@gmail.com游子收

  前天晚上“三人行”游子、永杰、立言携眷共六人假鸿星酒楼餐聚。席间谈起“三人行”历经八年,至今是第399期,已经近逼近第400期。400期文学专栏八年常青不衰,在新西兰以至海外华人媒体,可能创造了某些纪录。值得我们纪念和庆祝。不过这里卖个关子,纪念和庆祝的佳话留待下期--“三人行第400期”再谈。此期应立言建议谈韭菜韭黄。
  席间立言说起上期“三人行”她的“春韭”佳作。意犹未尽,提议再续。席间大家从韭菜谈到韭黄:有北方韭黄、香港韭黄、上海韭黄等等之分。我对菜肴是外行,不过说到韭黄,却引起我一段回忆。
  那时候,我住在成都郊区一排平房中。平房外面是一片宽敞的平坝。我家住在平房最靠边的一间,门口左边有一条乡村小道,小道另外一边是紧邻的几户农民。住家背後就是一大片乡村农田了。大部份是菜田。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一年四季中,农民在田地里种植的蔬菜种类繁多。我最记忆犹新的是油菜花和韭黄。成都平原(川西平原)的油菜花是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线(见附图)。每当开花的时节,遍地的金黄陶醉人们的心灵,特别是当你漫步其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常常与太太或朋友骑车,或漫步在田边公路、小道,这时,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那片几乎一望无际的金灿色油菜花。
  油菜花之外,成都的韭黄应该也是很着名的,甚至自古就如此。
  相关资料曰:“韭菜原产於中国;中国人种韭菜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在《诗经》中就有“献羔祭韭”的诗句;韭菜於9世纪传入日本,後逐渐传入东亚各国;今多在亚洲种植。”“韭菜的叶绿素形成受光照影响,韭菜本身是绿色,叶鞘在埋土条件下软化变白,称为“韭白”;在弱光覆盖条件下培养则完全变黄,称为“韭黄”。养成韭黄很费时,要等到韭菜出了一两寸叶子,就用土埋起来,绿叶因没有阳光而变黄。”
  我在成都郊区那排乡镇小屋住的时间不太长(不到三年吧。後来我搬到楼房,离农田远了。如今那片农田也已经楼房林立,从郊区变成市中心了)。几年的日子里看农民们种韭菜,培韭黄,到收割韭黄,真正佩服那些老农民的细心和耕耘手艺。与种其他蔬菜不同,耕耘韭黄的多是年纪比较大的农民。整块韭黄(韭菜)田,被他们的双手经营的像油画画板。到上市时,韭黄就成为几乎家家饭桌上的菜肴:韭黄肉丝、韭黄鳝糊、韭黄炒猪肝、韭黄炒牛肉、鸡蛋炒韭黄....,样样都色泽美丽,味道美极了。
  永杰文章中提到的苏东坡、杜甫等大诗人爱韭、品韭、咏韭的诗歌。我相信苏东坡诗中的“韭”应该是韭黄。苏东坡是川西眉山人氏。他的好吃韭黄不出奇。杜甫“赠卫八处士”作於陕西华州。属於中国北方了,诗中的“韭”,即“夜雨剪春韭”,可能是“韭青”而非“韭黄”。杜甫曾经在成都渡过很长时间。那时杜甫正住在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如果是,那时他应该品嚐过四川人的韭黄,一定也会爱上韭黄了。
  韭黄与一般北方人包饺子的韭菜(我权且称之为“韭青”吧)不同,味道也非常不同。韭黄味道更加柔软温和,口感也非常地嫩滑。这是我特别喜欢它的原因。成都人大约吃韭青的人少,而爱吃韭黄者众。所以在我从来没有在我几乎天天都走过的韭菜田里见到那些老菜农割韭青。我见到的都是韭黄。
  说到中国古人种韭菜有《诗经》为证。
  诗曰:
  ‧‧‧‧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於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於淩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於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线上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