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3年11月01日
新闻内容
第D04版:先驱博客
舆论场真有“理中客”?
 作者:汤嘉琛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们就事或某人的看法分化成若干个阵营,是公共讨论的一种常态。
  不过,想必很多人也都已经注意到,几乎在每一场争论中,都会出现一些比较特别的论者——他们热衷於表达与流行意见相异的观点,他们自诩“理性、中立、客观”,他们被网友称为“理中客”。
  拆开来看,“理性”“中立”“客观”全都是褒义词,它们也是多数人在公共意见表达中颇为稀缺的品质。但当这三个词组合成为“理中客”这个网络标签,则或多或少带有几分贬损的意味——往往意味着对方认为你的观点仅仅“看似理性”“看似中立”“看似客观”。
  单从话语和逻辑习惯来说,“理中客”们的发言,常常带有“你们看到的都是表象而我谈的才是本质”的智力优越感,他们总认为自己掌握了健全的价值观;他们自诩在立场、阵营上保持中立,强调除了事实没有其他因素能左右他们的观点;他们善於使用真实、正义等抽像词语,以显示自己话题选择标准的公正。但是,“理中客”也是常人,他们的任何判断都不可避免会体现自己的价值预设、价值偏好。
  不同的人对“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原本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至於“中立”,如果一个人真想在某个议题上保持中立,最佳的选择其实是做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不是成为论战参与者。人们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话语资源分配给哪些话题,本身就是基於价值判断而做出的一种选择。此前的诸多案例也都在证明: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名副其实的“理中客”极为稀缺。
  一个人在公共讨论中呼吁回归“技术讨论”,并不保证他的出发点足够客观公正,选择性失明以及放大一些次要细节,真正目的可能是转移舆论重心。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如今很多公共讨论中冒出的“理中客”,看似理、中、客的言论,实际上带有刻意扭转舆论风向、搅混水污染舆论的企图,终极目的在於加剧舆论阵营分化,诱使一些人放弃原先的立场。当然,有些“理中客”,则明显带有向权力谄媚、主动为权势辩护的“乡愿”气质。
  “理中客”这个看上去很正派的词,如今已成为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负面标签,即便如此,尽量在公共讨论中秉持理性、中立、客观的原则,让观点表达少受利益、立场、权势的干涉,依然应该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毕竟,即便能做到“理中客”这三个字中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对於消弭社会分歧、增进社会共识而言,也都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於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线上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