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4年10月25日
新闻内容
第C04版:先驱文化
灶台,游子的图腾
 作者:杨崇演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盐和酱,是老家灶上常备的三件;火钳、风箱和稻草,是老家灶下常备的三件。
  我家灶台,几尺见方,村里最好的师傅打造,是母亲的地盘,包裹著母亲一生的设计和愿景。
  火是农家日子的叙事。火一旦点燃,母亲便开始写作锅碗瓢盆交响曲,自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必要的七个乐章,主题是甜蜜。农家的孩子,都是在灶台边上长大的。学著母亲的样子,坐在灶前边递柴禾边用力地拉著风箱——风箱咕噠咕噠地清唱著,吹得灶下的火呼呼地燃著,火光就映红母亲慈祥的脸。母亲育儿有方,适时出一谜:「说它五脏不全,心中热火朝天,人人少不了它,日日与它见面」,谜底是什么呢?心照不宣。
  母亲腾出手,来到灶头,揭开锅盖。香味,像从窗外抓来的一把阳光,很快就瀰漫了整个灶屋。而在锅盖没开之前,我总是像猜谜语一样猜不透灶台上会给我怎样的惊喜——母亲有时会在白花花的米饭里变戏法似的捞出几个红薯,绽皮咧嘴,香喷喷,交到我手里;有时会将每月难得吃上几回的猪肉,拌上酒糟,油滋滋,夹到我嘴里……母亲和灶台配合默契,总能给我制造舌尖上的美味。
  最喜是年关,灶台「满汉席」。父亲就土取材——鸡,是自家养的本土鸡;猪,是自家杀的年猪;鱼,是池塘里捞的年鱼;菜,自家菜园里摘的新鲜蔬菜……母亲在灶台前忙得不亦乐乎,荤素搭配,该燉的燉,该炸的炸,该煎的煎,该祭的祭,该祀的祀……母亲贴春联时,总不忘虔诚地在灶膛上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年安」之类的对联,并供上好吃的东西,祈求平安、丰收。
  每每看到几缕淡蓝的炊烟从瓦屋上升起,我就肯定那是母亲在灶台发出的平安信号。只要有裊裊炊烟升起,不论从哪个角度张望,我都能辨认出自家炊烟的模样——因为,我稔熟它的温暖,我彷彿听见母亲在召唤:回家吃饭嘍!
  灶台被岁月打磨得明亮可鉴,映下了母亲大半生的影像——炊烟里的母亲认定灶台就是诠释自己爱的定义……
  后来,吃喝不是问题了;后来,我在城里安家了。可我常常想念村庄、瓦屋和炊烟,想念守著灶台的那些日子。难得回家一趟,一踏进家门,母亲就急急地走进灶间(其实,已有煤气灶,可母亲偏爱土灶),为我生火做饭,说柴火烧得饭香。旺旺的灶火映红了母亲沟壑纵横的脸,也映红了我的额头,暖暖的,就像母亲的手掌在抚慰……
  有人说,一柱炊烟是一个乡村特有的地标;我说,一爿灶台就是一个游子心中的图腾。
  什么样的炊烟需要什么样的火候,乡村最清楚;什么样的灶台需要什么样的母亲,远离的游子最清楚。乡村灶台因为有了火而有了生命,老去的母亲却因为生命而擦出了爱的火花。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