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4年05月13日
新闻内容
第B02版:先驱深度
《舌尖2》 观众说你跑题啦总导演:不记录故事对不起良心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陪著女儿在异乡学琴的家庭主妇


放大蒜的上海红烧肉遭吐槽

  日前,《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第四集《家常》,不少网友纷纷吐槽称这简直是前四集中最失败的一集。不仅展现美食的桥段太少,上海红烧肉做法不正宗,片中表现的河南母亲更是三观不正。为了女儿学琴,她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这样的爱实在有些畸形。

  人文太多,美食太少

  《舌尖上的中国2》自播出以来,应该重美食还是重故事的争论一直不断。
  第四集《家常》播出后,寥寥无几的美食展现更让这一话题掀到高潮。不少网友认为,《舌尖上的中国2》跑题跑得太严重,想看人的故事,大家直接去看《鲁豫有约》或其他人物节目好了,为什么要看《舌尖上的中国2》?
  “不爽,“舌尖2”人文太多,美食太少,拉小提琴的故事和生孩子的故事佔了一半以上,到底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泪光中的中国!”网友“厦门的黑夜”评价道。
  另外,片中河南妈妈做的上海红烧肉也遭到了很多上海观众的吐槽。“豆妈罗小雯Even”就认为:“河南人煮上海菜很正常,可是完全不是上海菜的煮法,节目组还打著上海红烧肉的名号,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个节目看的人不少,上海红烧肉什么时候放过大蒜了,要么你就叫红烧肉或河南红烧肉,既然写上海红烧肉,就请尊重我们的做法好吗?本来很喜欢舌尖的,瞬间开始怀疑其他菜系的准确性了。”
  值得一提的是,《家常》中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妈妈为了女儿学琴,从河南来到上海当全职陪读。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她与女儿五年没有回过河南,没有与丈夫相见,连孩子的奶奶病重化疗都没有回去看一眼。这个故事播出后,不少网友纷纷吐槽导演三观不正。《家常》的主题本来就是体现亲情的,但现在却变成了为了个人奋斗可以捨弃亲情,置亲人于不顾,实在太可怕了。
  “第四集差评,跑题跑得没边了。不如单拍一部学琴小姑娘的辛酸史吧?家人团聚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但学琴小姑娘的家却是为了学琴夫妻分离不相见、家中长辈癌症化疗不相见,一切只为女儿出人头地。完全是这个主题的反面。看完简直没食慾,太可怕了!”
  网友“土豆笔记”更直言:“《舌尖上的中国2》越来越没意思了,一个美食节目,就谈食物,多好;非要煽情,造作。花那么多镜头讲一个母亲为了女儿学琴,她是如何牺牲自己,如何牺牲家庭;我直接就转台了;她要为女儿那样牺牲,那是她的事,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逼著我们和她一起苦情,厌烦。我们只是想看一个好看的美食节目!”

  总导演:人物故事一直是重点

  其实,《舌尖2》自开播以来,对于重故事还是重美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总导演陈晓卿说:“从第一季我们就确定了,《舌尖上的中国》要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隐秘关系。食物是出发点,蕴藏在背后的中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特别想展现的。”
  陈晓卿以《家常》的一个段落为例,说明了隐含在美食背后的东西,“拿《家常》里的月子餐来说,爷爷奶奶家给儿媳妇做的是鯽鱼木瓜,名义上是补身体,实际上是要儿媳妇的乳汁。姥姥姥爷家做的鱼腥草,是有利于伤口癒合的,好了,你一下子就知道谁是亲生的了吧。”
  对于《家常》人物故事比重多,分集导演邓洁显得非常无奈:“我觉得观众对“舌尖”的误解太多了,如果只是要看食物,那我觉得大家选错了台,应该去看美食节目。其实从“舌尖”第一季开始,就一直是以人物故事为主,我确实不太明白为什么对故事大家会这么挑剔。”
  邓洁反问:“我想问问观众,你们是不是小时候爱吃西瓜酱,长大了一年才有机会回去一趟的外孙?”邓洁介绍,片中的老人是自己朋友的外婆,老人开开心心做西瓜酱背后是期待著和儿女相聚,“这样的老人撞进你镜头,你不记录她吗?”
  针对第二季“投资3000万,收益1亿”的说法,陈晓卿说:“投资夸大了三倍多,如果说收益是1个亿,那是缩小了三倍多。”而面对故事太多的争议,他称作为纪录片人“不记录下那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据悉,目前《舌尖3》也已在筹备中。

  分析:野心大了雕琢感强

  谈及“舌尖”第二季和第一季的不同时,评论人李星文接受採访时说:“第一季是放鬆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二季是刻意的,有明显雕琢感。
  第一季比较纯粹地聊美食,第二季想深入探讨美食背后的人文内涵、人与美食的关系。个人更喜欢第一季的单纯、随意和集中。第二季製作费增加,策划力量更强,野心更大。”他同时称第二季还只播了几集,不必急于下结论。
  李星文称纪录片拍法本来就有两种流派:“一种是专业流,谈美食就一直聚焦美食,谈武术就一直聚焦武术,另一种不管谈什么,要聚焦跟艺术有关的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成功后,第二季就不再可能跟第一季一样集中谈美食,肯定会探讨美食背后的东西。吃货们觉得不过癮,但是没必要抱著不可动摇的刚性期待,它既然变化了,我们就按照变化思路,看一下思路下拍摄的东西。你不能因为期望是甲,出来乙就进行批判。”谈及《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受到欧美关注的原因,李星文称民族特色的纪录片在国际上一直有稳定市场。“这跟贾樟柯他们拍的中国故事片里的艺术片一样,在欧美有市场。涉及中国人文、历史的纪录片,像《陈仓石鼓》《黄埔军校》这样文化含量高的,国外会比较看重,“舌尖”也属于这类,而且涉及美食共通性更高。”他同时指出,中国纪录片如果有走向世界愿望,还是要多拍基于民族特色的东西,把这点做极致,“做普世价值的片子,不是中国故事片的强项”。

  对话陈晓卿

  记者:为什么第二季没用第一季原班人马?
  陈晓卿:第一季的导演中有的去做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还有的在做《玩味京城》,都有各自任务,所以没能参与第二季。
  记者:分集导演在拍摄前恶补美食知识得看哪些书?
  陈晓卿:他们跟第一季导演一样,全都得做功课,我开的书单很长,其中有《中国食料史》《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饮食器具史》等。
  记者:前期调研据说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
  陈晓卿:因为在媒体上播放的纪录片,调研很重要,观众是第一位的。其实拍摄中调研还在继续,因为会有新的发现。而且摄制组每天会归纳大家意见,最终的播出版随时会做调整,这也是调研。我还给一帮经济学家放过第三集《时节》,未来我们可能做电影版或者其他版本,这也是调研。
  记者:《舌尖2》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有哪些标准?
  陈晓卿:全说了就涉及商业机密了。我们的操作手册涉及细则和具体标准,拿这个可以再拍部《舌尖》了。一般来说得找能体现中国人性格的故事,人要长得周正点,眼神真诚,但我们也拍过眼神比较闪烁的人,最后就压缩片段只有食物没有人。
  记者:第二季海外取景部分多吗?
  陈晓卿:不多,因为没钱。主要是有集涉及故乡有关的华侨,得去海外拍摄。但全部海外拍摄不多,没有那么多钱。
  记者:每集50分鐘的成片单个镜头平均2秒,有人反映镜头切换得太快,这是为了达到国际纪录片标准吗?
  陈晓卿:国际标准从来都没有,但是国际流行的商业纪录片叙事节奏很快。这点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快得比较平均,而人家快的地方中间是有慢的。每集长镜头比例都会有规定,但是导演们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
  记者:第一季和第二季已经呈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再拍第三季会担心没法超越吗?
  陈晓卿:不会,很容易从自己积累中找到新的点,第三季还能有更多的东西,但是第三季也不一定是我来做,都要领导来定。目前第三季正在筹备中。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