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4年05月13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先驱博客
郭小川的交际恐惧
 作者:游宇明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极左时代,政治告密司空见惯,善良的人们不自觉地产生交际恐惧。
  侯玨鑫一篇文章介绍:1974年,著名诗人郭小川下放到河南辉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侯玨鑫当时是辉县革委会的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关系,几乎天天与郭小川打交道。他发现郭小川待人接物明显分等次。对于老朋友非常热情,拉著手谈起来没完没了。对于陌生人、不信任的人,他极其冷淡,甚至爱理不理。郭小川这样解释:“前些年人家搞我的专案,有些事情被弄得似是而非,我为此没少尝苦头。所以我学乖了,没有深交的人,三个人以下不开口,三个人以上才说话。”后来,写《金光大道》的浩然也来到辉县,郭小川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一连三天不出门,迴避与之见面,连饭厅也不去。
  郭小川对陌生人、不信任的人的警惕与其个人经历相关。郭小川33岁的时候,就是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可惜好景不长,因为政治气候的反覆无常,因为小人的告密,他被批判、斗争,官自然没有了,最初是去《人民日报》做普通记者,后来,连这普通记者都做不成了,只能去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劳动,再后来则是去河南辉县、林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历了这么多人为的坎坷,郭小川不想“学乖”都难。
  郭小川的“学乖”更折射了当时政治的非理性。在一个法治社会,官员失去职务,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辞职;一是制度性的去职,比如政府更换人选,比如被民意机构罢免,比如因年龄原则退休,不太可能因为别人的诬告而被解除职务。原因很简单:法治社会看重的是“循章”,你说某个人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必须被撤掉,就得有依据,然后衡之以政策或法律条文,看他是不是到了必须被撤职或罢免的程度,否则,这样的解职就是非法的。而在对郭小川的处理中,某些上位者根本不管有不有政策与法律依据,听从少数人的诬告就轻率地作了决定。
  其实,在“反右”、“文革”中,像郭小川这样遭受冤屈的人不知凡几。
  眼睛被迫时刻圆睁,是因为心灵曾经受难,要让我们的眼睛不再那么神经兮兮,社会就必须拥有光明正大的政治。这种政治的特点是一切从民意出发,彻底服从理性,捨弃鬼鬼祟祟,拒斥胡作非为。在这样的政治下,公民的言论自由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证,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待人接物可以率性而为。
  光明正大的政治才是真正的人的政治。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