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4年08月22日
新闻内容
第D04版:读者文苑
教育的秘方:复制成功?
 作者:乔剑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珮嘉:你好!

  昨天安妮来信说,这些日子,经常收到你发去的“别人家孩子”的成功秘笈。小家伙儿说,刚开始看那些成功申请到“籐校”的学生经历,感觉很钦佩,可看多了,倒有些不知所从了。对安妮的这种感受,我非常理解,因为,我手上也有你寄来的同样的材料。
  安妮之所以有那种眼花繚乱的感觉,主要是因为美国大学的录取程序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高考(SAT)的分数只是个基本的门槛儿,对最终是否被录取并不起决定作用,反倒是那些并不被我们重视的经历、能力才是真正打开名校大门的钥匙。现在的你对这点看得很明白,但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帮助孩子逃离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却在不自主地走入另一个误区:鼓励孩子复制他人的成功路径,这颇有点像带著应试教育色彩的素质教育。
  一年前,我曾参加过几场中介组织的留学说明会,留学指导专家把被籐校录取的孩子的情况分析得头头是道。籐校录取的标尺似乎就躺在他们的抽屉里。在这些中介的眼里,美的标准就是樱桃小口瓜子脸,长成别的样子简直就是在冒险。从身边中国父母信服的眼神中可以感觉到,一个和高考抗衡的指挥棒已经诞生了。
  近十几年来,国门逐渐打开,让我们看到了西方素质教育的美景。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希望通过把孩子送出去的方式,使孩子逃离应试教育的苦海,可实践证明,这并非是一条轻松的路。大部分中国孩子准备美国高考的时间仅仅只有三年。琳达在准备申请国外大学的过程中就经常感叹“敢情还是高考舒服呀!”
  其实,只要是向上攀爬,任何道路都不会是轻松的。这次去波士顿,巧遇了史密斯教授,席间他的一句问话令我反省:“中国孩子们的申请材料,有著让人难以分辨的优秀。人人都有著足够长的志愿者服务时间,那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GPA都高得惊人……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我虽不怀疑史密斯的友谊,但却察觉出这话骨子里的深意。我知道他探问的是我们手里那张复制优秀的偏方。
  我又何尝不能体会你的心情?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身边的现状,只能迎合洋人的标准,这不仅是你的苦水,也是我们身边千万家庭的无奈。可值得我们沉思的是:把自己的孩子绑到一条别人成功的轨道上就能成功,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虽说成功的人有共性,但这些共性不意味著成功。就像经商的人们,最终发财的“分子”是少数,大部分是“分母”,想必“分母们”当初也不乏按“分子”的法子在努力。
  每个孩子都有著自己的个性,而生活航道也有著多种可能。先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担心目的地的情况,而是享受旅途的快乐。安妮不愿意复制别人的道路,哪怕是成功者的捷径,因为那会减少很多旅途中的乐趣。如果你我还能回忆起我们的少年时代,这样的心情想必不难理解。

  再叙!

  姐姐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