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版下一版 》
  • 每周热点回顾
    2014年09月16日
    新闻内容
    第A01版:首版
    Dotcom:电邮为证 总理撒谎?
     作者:本报记者 叶韬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当所有人都在猜测互联网大亨Kim Dotcom会在昨晚的奥克兰市政厅爆出什么“摧毁性”猛料之时,昨天下午2点30分左右,英文先驱报在其网站突然发布消息,称该报已掌握了Kim Dotcom手中的关键证据。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证据和闹了整整一个周末的美国媒体人Glenn Greenwald指控国家党政府对新西兰公民全面监控一事并无直接关联,而是牵涉了一单陈年旧案:总理John Key是否早就认识Kim Dotcom,是否和批准Kim Dotcom移民及将其引渡去美国受审有关?
      英文先驱报指出,Kim Dotcom原本计划在昨晚的“Moment of Truth”(真相时刻)公布的,是一封美国好莱坞大亨、华纳兄弟影业首席执行官Kevin Tsujihara在2010年10月27日写给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地区总裁Michael Ellis的电子邮件。邮件显示,John Key非但知道Kim Dotcom是谁,还在2010年就和这些好莱坞大亨们共同策划了将Kim Dotcom接纳为新西兰居民,并在适当时候将其引渡去美国的方案。与此矛盾的是,John Key曾在多个场合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不认识Kim Dotcom!
      就在消息公布没多久,华纳兄弟的全球副总裁Paul McGuire表示:这封邮件是假冒的,Kevin Tsujihara从来没有写个这样一封信!
      究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为《霍比特人》磋商总理接受好莱坞安排

      2010年10月,正值好莱坞方面和新西兰政府就电影《霍比特人》在新西兰拍摄事宜进行磋商的重要阶段。
    由于新西兰部分工会人士对《霍比特人》剧组不能予以新西兰演员以本国劳动法规定的保护提出质疑,使好莱坞方面一度考虑放弃在新西兰拍摄的计划。最终,在国家党政府的让步和提出修法和一些优惠措施后,该电影在新西兰顺利拍摄,第一、第二部已在全球上映,反响热烈。
      在电邮中,Kevin Tsujihara这样写道:
      “Mike(Michael Ellis)你好,我刚刚和总理进行了非常好的会谈。他是我们的粉丝,我们得到了来这想要的东西,你在新西兰的前期工作收到了回报。对于我们反盗版的做法我得到很大支持,在私下场合,John Key告诉我,尽管有官员因为Kim Dotcom的犯罪记录建议拒绝其移民请求,但John Key仍然会批准。在这个事情上,他会在权力范围内尽其所能:先是VIP待遇,然后就是一张去维吉尼亚(注:中央情报局总部设在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单程机票……这是一件改变全局的事件。DOJ(司法部)已经否定了香港的选项(注:Kim Dotcom也是香港居民,当时住在香港),对于中国人没信心。干的好!”
      2010年10月28日,Dotcom移民新西兰的申请被批准,这和Kevin Tsujihara的电邮时间吻合到“天衣无缝”。2012年1月20日,Kim Dotcom在奥克兰的豪宅被2架直升机和几十个武装警察“攻破”,后来证实这是新西兰警方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协助请求下的行动。自此,Kim Dotcom面临被引渡回美国受审,本国的司法程序仍然在进行中。Kim Dotcom是大名鼎鼎的Megaupload网站创办人,是美国警方和好莱坞大亨们的“眼中钉”。他们认为Kim Dotcom的网站涉嫌严重盗版和侵权,给美国电影、电视、音乐等行业带来了数以几十亿计的损失。
      Kim Dotcom一直指责新西兰政府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和美国人合谋“陷害”自己。早在今年七月份,Kim Dotcom就公布了新西兰情报部门的内部电邮,证明新西兰移民局当时的确“迫于政治压力”
    搁置了不批准Kim Dotcom居民申请的建议。当时,Kim Dotcom就称John Key是背后主谋。但John Key表示毫不知情,称自己在安全部门2012年向其简报,要逮捕Dotcom前完全不知道这人是谁。John Key的这一说法贯彻始终,就在昨天早上接受电台采访时,他还开玩笑说当时以为他们在谈论一个韩国人(Kim是个流行的韩国姓氏)。
      显而易见,如果电邮内容属实的话,那只能是John Key撒谎了!和华纳兄弟协商《霍比特人》拍摄兹事体大,“做局”让Kim Dotcom“请君入瓮”甚至牵涉国家安全,绝不可能用一句“不记得了”可以搪塞过去。
      华纳兄弟公司在英文先驱报消息公布后不久,第一时间表态:“电邮是假的!”该公司全球副总裁Paul McGuire直接了党的说,这是“构陷”,Kevin Tsujihara没写过这样的信!也没和John Key有过这样的对话。他拒绝回应华纳公司是否会对电邮的真实性进行检查的问题。美国电影协会的Kate Bedingfield也声称不承认存在这样的电邮:“Mike Ellis从没有接到这样的邮件,也从来没有和Kevin Tsujihara谈论过这一问题。”
      John Key昨天下午则回应说,不记得有这样的对话,一丝印象都没有。他指出,这样性质的会议通常会有其他人在场,应该有记录,但现在没有。他对Tsujihara先生也没啥特别印象:“我不认为这(电邮内容)是真实的,我们会去检查并确认。”他再次否认捲入给Kim Dotcom“做局”的“阴谋”。

      对大选的影响

      事实上,新西兰民众对Kim Dotcom和好莱坞的恩怨,对他是否应该回美国受审兴趣并不大,也不太关心好莱坞大亨们的想法。大选在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John Key是不是真的撒了谎;二、如果是真的,会不会影响国家党选情?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这封邮件的真实性。在全球各国的司法实践中,电子邮件已经被广泛接受可以作为呈堂证供,但前提是被双方承认或在技术上被证明是真实的。由于华纳兄弟和美国电影协会都已否认,现在只剩下技术手段来证明一条路可走。Kim Dotcom是IT天才,新西兰也有不少业界高手,要证明这样一封邮件的真伪恐怕并不难,但是否能在大选前得出结论却很难说。不知道Kim Dotcom在当天晚些时候是否能显示出足够的技术证据来支持。
      下一个问题是,即便电邮是真的,这也只是两个美国人之间的对话,能证明John Key这个第三方的确像他们所说的,一起设局给Kim Dotcom,而且早就认识他吗?
      事实上,这已经是属于“自由心证”范畴的问题了。从法律上,John Key完全可以不承认两个外人对自己的评价,正如Judith Collins也可以完全不承认“鲸鱼油”博主Cameron Slater和其他人在电邮中对她的说法。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如果电邮是真的,两个好莱坞美国人2010年就处心积虑的故意写下这封电邮,让我们的总理成为那个“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是能未卜先知,知道四年后的John Key命中註定有一劫,好预先设个伏笔,来落井下石吗?
      至于对国家党选情的影响,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您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就在不久前,John Key曾被《肮脏的政治》一书指在向“鲸鱼油”博主Cameron Slater公开前工党领袖Phil Goff情报前是否知晓此事时说了谎。Newstalk ZB著名早间节目主持人,老牌右翼支持者Leighton Smith在评论时曾表示,以他个人对总理的了解,他不认为他是个骗子。但他同时也说,如果将来有证据证明John Key的确撒了谎,是个骗子的话,他会非常非常失望。不知道最新公布的这封电邮是否会影响到Leighton Smith对John Key的看法;一旦John Key被证明真撒了谎,这些有点“道德洁癖”的,持传统价值观的选民会不会因此而改弦更张?
      也有人指出,新西兰选民对于类似揭对方短处的选举方法已经厌倦了,大家对政治的“骯脏”,对政治人物“满嘴跑火车”的形象已经习以为常:“常在路边走,哪能不湿鞋”;“谁都有阴暗面,谁的屁股都不乾净”;“选民更看重的是政治人物的能力和政党的具体政策”;“Kim Dotcom自己的行为也不高尚,我们不会被他牵著鼻子走”,这样的说法颇有市场。
      最近一份调查显示,有80%的选民表示不会因为《肮脏的政治》一书,以及最近爆出的各种政党丑闻而改变自己的选票。然而,《肮脏的政治》也好,Kim Dotcom也罢,针对的恐怕不会是这80%的各党“基本盘”。80%的确比例不小,但从数学意义上来说,哪怕只有10%选民因此改变选择(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改变恐怕大多不利国家党),也将会对大选最终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这种影响是否会出现?离投票还有四天,John Key如何回应,政治评论员们如何分析,Kim Dotcom是否还有猛料,被John Key称为“Dotcom小跟班”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最早采访斯诺登并在全球引起轰动的美国媒体人Glenn Greenwald对新西兰政府全面监控本国公民的指控是否可信,都是非常值得观察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截至发稿,Kim Dotcom方面还没有对这封电邮发表任何看法。也许,他在等待当晚7点属于自己的“真相时刻”。“真相时刻”是否有真相,在你读到本文的时候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