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4年09月16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先驱博客
独具风味的文学特产
 作者:孙云霞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产是什么?那是众口难调之外的趋之若鶩,是大浪淘沙之后的光泽闪烁。要说天津作家秦岭的最新小说集《借命时代的家乡》是提供给广大读者的又一份独具风味的文学特产,大料没人怀疑是我这个文学“吃货”的一家之言。在当下文学的阑珊与杂陈里,配得上“特产”的,唯有品过、尝过才知那“舌尖上味道”。
  小说大家蒋子龙这么评价秦岭与天津的关系:“在天津文坛,秦岭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一语道破了秦岭的“特产”属性。
  我关注秦岭,就是因为这个满口甘肃老家普通话的天津卫提供给各路看客的小说,既不同于甘肃的牛肉拉麵,也不同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总有一种让我说不清楚、又特想搞清楚的异香,让我感怀,让我迷恋。
  《借命时代的家乡》“特”在哪里?选入集子的15部中短篇,清一色的农村题材,全部精选自《人民文学》等全国大刊名刊。责编是这么评价的:“这个集子里,秦岭本色叙述了当代农民承受之苦难和倔强的生命意识,笔力雄健,敲击现实。”
  唯有敲击,才会发声。人们听多了,自然会被这个高举鎯头敲钟的西北汉子所吸引。这15个中短篇,早已在文坛嘹亮了很久。短篇《杀威棒》写了一位民办教师以“教育”的名义,用教鞭报复知识青年子弟的故事,一改知青历史的“知青说”为“农民说”,首次通过中国农民的角度,为那段不堪的历史发声,成为“本年度最具历史反思意味的小说”。
  《碎裂在2005年的瓦片》属于秦岭“皇粮”系列的重要作品,用现代视角切入了绵延达2600多年的中国皇粮史,揭开了“三农”背景下中国城乡矛盾之种种,把中国农民的隐忍与觉醒、无奈与奋争刻画得淋漓尽致,秦岭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成功表现农业税的作家”。
  这就是“特产”了,众口尝过才算数。不是众人尝了多少,是尝到了嘛。“特产”必然是个别,是另类。小吃之所以不是“大”而是“小”,是因为小中有大,小中有涵盖,让所有的“食客”涎水欲滴。《借命时代的家乡》是秦岭出版的第8本书,也是他文学“小吃”的一种,尝一口,品出的是秦岭的独家手艺。秦岭在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这样讲:“既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又要善于蔑视别人的经验,更要善于放弃别人的经验。”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