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4年09月30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先驱博客
装修工老杨
 作者:赵普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杨干装修有20多年了,在北京也差不多有十年了。从哥几个零打碎敲路边揽活开始,到现在几十号人可以包揽整个酒店的装潢,队伍是越拉越大,业务也越来越多。当年的木工小杨,如今成了包工头老杨。
  老杨其实不老,四十大几吧。第一次与他打交道时恰逢麦季,正装得热火朝天呢,他突然提出来要请假回家收麦子。我深表诧异,他却不以为然地开导我:“去几天就回,耽误不了工期。”我还没来得及与他理论呢,这哥们已经和弟兄们在老家的麦地里挥汗如雨了。
  在我看来,装修关乎我对“家”的美好愿景能否实现,兹事体大;在他看来,收麦子是农民本分,天经地义。我无话可说,只好接受停工的现实。那一次,我清楚地意识到,“老杨们”是装修工人不假,但确有必要在其前面加一个定语“农民”。
  老杨虽然常年在城里打工,可心里总惦记著老家那几亩地。尽管那地里的收成与装修的收入根本没法比,一家人也早不指著庄稼过活了,可他就是放不下。
  老杨所在的村子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木工村,百多年来,他们的传统手艺不仅惠及乡里,也造福城市。“老杨们”20多年来装过的房子,都有显著地巧工痕记。明眼人一看即知匠艺精湛。即使成为包工头,老杨的手艺也没荒疏,人手紧的时候,他依然可以熟练地顶替各个工位。不过,老杨的好手艺没往下传。
  老杨有一儿一女。女儿是老大,护校毕业后在当地的镇医院工作,从工作到生活基本脱离了农村。儿子大专毕业快一年了,还在找最适合他生存发展的那块“地”。他奔波苦辛20余年,一个最大的收获是儿女的境遇终于改变。他们不仅仅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里人,他们还永远不会被称为“农民工”。
  老杨最近出事了,进建材时被砸到,伤的不轻。弄不好一条腿会落下残疾。这是工伤,可他就是包工头,医药费再没上家能管,只能自理。业主倒是通情达理,主动给了笔营养费,算是贴补。
  “老杨们”面对这类事故通常都很淡定,不会怨天尤人。老杨掛在嘴边的话是:“碰上了,算咱倒霉!”我建议他上个保险什么的,他不以为意,认为既麻烦还管不了大用。
  我问老杨将来有啥打算,他呵呵笑,说还能有啥打算,孩子都大了。等再干两年,回家把老的伺候走了,就出去转转看看,享受享受。我说那地谁种呢?他沉吟半晌说:“是呵,还有地呢……”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