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10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D03版:先驱美食
探秘舌尖上的国家级非遗技艺(下)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为当时的“聚合斋”烧饼店郭云龙所首创。传说,他发现马蹄烧饼上面鼓起的薄壳,酥脆喷香,食而不腻,于是就试制了这种酥烧饼。据考证,其前身乃为“胡饼”(芝麻烧饼),在口手相传的过程中,品种逐渐多起来。清朝末期,周村出现烧饼作坊,几经改进,才使真正意义的周村烧饼脱颖而出。
  周村烧饼被誉为“可以吃的文物”,2008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悠久的历史,精致的做法,使周村烧饼成了淄博美食的典型代表。
  周村烧饼以“酥、香、薄、脆”著称,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烧饼,从初期选料到制作成型,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制作过程要经过配方、延展成型、著麻、贴饼、烘烤等多道工序,而配方、成型和烘烤则是制饼的关键。特别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师高手,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财”都是制饼师傅的多年经验。据传承人王春花介绍,目前还没有发明出可以替代人手工制作周村烧饼的机器来,而烧饼的味道和口感全在这手的功夫上,要想成为好的技工怎么也得做两年以上才能练成。  

  七、都一处烧麦
  都一处烧麦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距今已有277年的历史,是京城有名的百年老店。起初是山西人王瑞福开设的一家小酒店——王记酒铺。清乾隆十七年,因皇帝来此小酌,并亲笔御赐“都一处”蝠头匾,使都一处名声远扬。乾隆走过的甬路也因长年不扫而成“土龙”,在清代被列为北京城的“古迹之一”,与永外“燕墩”齐名。
  都一处经营的烧麦一直被人们视为美饌珍品,以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出名。烧麦制作工艺复杂,需16道工序,主要分为和面、拌馅儿、揪面、?皮儿、包制和上锅蒸等。尤其是走槌压皮技艺独到,用走槌压出的皮呈二十四个花折,代表二十四个节气,缺一不可,制皮和包馅的过程,也极具艺术观赏性。
  成形的烧麦外观上独特,封口露馅不干,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烧卖馅料调制考究,根据季节时令的不同,制作出四季烧卖:春季的春韭烧麦,夏季的西葫芦烧麦,秋季的蟹肉烧麦和冬季的猪肉大葱烧麦等。食之香而不腻,回味无穷,堪称一绝。在承袭传统制法的同时,都一处又陆续推出了酥、甜、咸、香等10个系列30多个品种,进一步丰富了都一处烧麦。  

  八、猫耳朵
  猫耳朵是山西普遍流行的一种风味麵食。猫耳朵历史悠久,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一书中记载:餺飥,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虽然其名不叫猫耳朵,但是其形及做法却与猫耳朵极为相似。它吃著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麵粉和浇头,口味众多,倍受群众所喜爱。
  猫耳朵麵食在山西民间制作方法多达数十种,名称各异。如晋中制法是将蕎面揉好后,搓成指头粗细的条状,掐成豆大小块,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小花疙朵,称为“疙朵儿”,也叫“辗疙瘩”,有的则双手持之,在面板上搓捻成形。晋北地区人民直接将麵条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用右手掐成小块面丁后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形,叫作“蕎面疙飥”。山西嵐县一带将白面?片切丁,用筷头捅捻出小窝,称为“珍珠疙窝”。在吉县等晋西南一带,人们从和好的蕎麵团上,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掐出一块,在纤细的高粱秆做成的箅子上用大拇指搓成形,似纺线车上的铁葫芦,又称为“蕎面铁葫芦”,多配羊肉炒酸菜而食。制作最精细的要数晋南的搓豌子,用头箩小麦麵粉和成麵团,?片切成四方小块,先将一对角捏合,再从对合的地方横捏一下,呈空心元宝状,如两粒连在一起的豌豆,故又称“搓豌子”。
  2008年6月,山西猫耳朵制作手艺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三晋文化的共同财富,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颗明珠。  

  九、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多元化的民族特色文化,演变出了上百道云南特色美食,其中云南十五大特色美食中榜首便是口口相传的“云南过桥米线”,云南省内,包括米线发源地蒙自,对米线的吃法就有20余种,可见云南人对于米线的喜爱程度。蒙自过桥米线已被中国烹飪协会授予了“中华名小吃”称号,还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蒙自也被授予“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建有过桥米线博物馆。
  过桥米线的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蒙自县。蒙自过桥米线以汤料上乘、佐菜丰富、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吃法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被郭沫若誉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蒙自过桥米线的独特首先是餐具,简而言之一个字:大,号称“天下一碗”。
  据悉,传统的过桥米线做法相对繁杂,肉片厚薄是汤能否将其烫熟的关键。汤要95度以上;冬天,碗要用开水烫,这样才能确保汤的温度;一锅高汤要用什么材料,需要多少个小时熬制,米线需要用什么米来做最好吃等,都是有章法的。目前,蒙自挖掘发现一批传统过桥米线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以后,蒙自还要将这些传统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十、鸿宾楼全羊席
  鸿宾楼开业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是天津主营清真风味菜餚的中华老字号。原址在天津和平区早先叫旭街的一块日本租界内,1955年迁入北京。有关“全羊席”的文字记载,最早在金代。“金人旧俗,凡宰羊但食其肉。贵人享重客。间兼皮以进,曰全羊。就有食全羊的风俗了”。
  全羊席从头至尾,在所有的菜名中不露一个“羊”字,而以优美生动、形象的别名代之,可谓“食羊不见羊,食羊不觉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别名。如“明开夜合”,是用羊眼皮制成;再如“红叶含霜”,则是选用上好羊肝切成薄片炸制而成,其颜色微红再撒上少许白盐花以红叶含霜命名,可见其想像力之丰富。
  传统全羊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受菜式、品种等原因限制,全羊席的文化价值大于经济价值。因此,多年以来“全羊席”面市机会较少。现在鸿宾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们饮食口味的变化,对全羊席进行改版。如今“全羊席”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真正的“中国寿宴第一席”。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