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04月16日
新闻内容
第C02版:先驱深度
重启「绿色GDP」真有那么美好?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环保部宣布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停摆」十余年的「绿色GDP」,重回公众视野,给了大家美好期待。一时间,「绿色GDP」的字眼频频见诸媒体。但是,被「看上去很美」的「绿色GDP」,真的能解决中国GDP崇拜问题,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何谓「绿色GDP」?目前被媒体广泛使用的一个解释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资源耗减、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以及污染治理各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和成本,从而得出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
  中国「绿色GDP」的研究可追溯到2004年。当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环保部的前身)与国家统计局启动了「绿色GDP」研究项目。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10个省、直辖市启动了以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2006年9月,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GDP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形成了中国疯狂的GDP崇拜。不少地方为了迅速做大GDP,不惜牺牲环境、资源。根据2012年《特大城市承载力研究》,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
  这种牺牲环境做大GDP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但考核指标不变,地方打著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号,仍然固守GDP崇拜的政绩观。于是,将治污成本计入GDP统计的「绿色GDP」被寄予了厚望。支持者认为,把环境资源损耗量化,更清晰反映一地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官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让「绿色」官员有更多机会得到提拔重用。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公开表示:所有行政为主的「风暴」都不起长久的作用,「绿色GDP」与环境经济政策这类的制度建设才是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的良方。因此,虽然2006年后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再也没有发布过,社会对于推行「绿色GDP」的呼声一直未断。
  此次环保部召开建立「绿色GDP」2.0核算体系专题会,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停摆多年的「绿色GDP」,重新给了公众美好期待。但要用它解决中国GDP崇拜问题,还面临著重重障碍。
  和GDP一样,「绿色GDP」也是一个指标。要使其功能有效发挥,首先要数据靠谱。但实施「绿色GDP」核算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传统的GDP实实在在的客观数字不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损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确定环境价值的主观因素极大。事实上,「绿色GDP」的准确定义,至今仍有争论。一些激进者甚至认为,应该把经济发展的人文成本纳入扣除范围。而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从传统GDP中扣除包括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和生态破坏。国际社会也还没有一个国家正式采用「绿色GDP」作为国家经济的统计方法。
  除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统计缺乏统一的规范,实施「绿色GDP」核算另外一个重要的牵绊则是部门协调问题。绿色GDP涉及众多部门,除了国家统计局和环保部,还涉及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以及海洋局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如何分工合作?到底是环保部还是统计局主导?也存在不同意见。
  虽然此次重启在技术上,有卫星遥感、污染源普查等多来源数据来构建支撑绿色GDP核算的大数据平台。但在环境资源统计工作部门协调机制上尚未见著力。此次重启主要虽然是由环保部主持,但环保部门是一个「弱势机构」,整个「绿色GDP」体系的彻底进行,统计部门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数据上的可获得性方面,会自带优势。但整个过程到底是环保部还是统计局主导?有关国家部门在「绿色GDP」核算权、主导权等问题上的分歧,早于2006年,就在浙江等试点地区就表现了出来。统计局官员曾公开表示过对环保部「高调」、「越权」的不满。
  据《新京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因对当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冲动很大,地方政府对于推行「绿色GDP」有牴触情绪。民间智库政通境和节能研究所所长付华辉也表示,此前的「绿色GDP」,把GDP减掉环境污染因素后地方政府的GDP少了很多,导致强烈反对。最终,项目被「搁浅」。
  虽然新的「绿色GDP」在「做减法」外,也「做加法」,如考虑地方首长在任期内增加了多少自然资源资产等,对接环境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以减少给地方官员带来的「负政绩」。但在「约束地方行为」上面临的难题并未解决。以掛鉤地方官员为例,早在2004年就有境外媒体报道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将「绿色GDP」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但时至今日仍然只是「说说」,计算办法存在的「非惟一性」,加大了这种「掛鉤」的操作难度。比如,淮河流域污染带来的环境成本,如果按照污染损失法核算,应该计入到下游省份;如果按照治理成本法核算,则应该归入上游省份。
  更不用说,「绿色GDP」造假也是防不胜防。
  但「绿色GDP」说到底是一个数字,如果不改变政府整体的治理结构,即使「绿色GDP」得以完整呈现,也不足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反而演变为一场新的绿色数字游戏的乌托邦运动。正如国家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所说,「既然传统的GDP可能造假,如果我们不做根本性的改变,谁敢保证绿色GDP不会失真?要知道,它在计算上的不确定性,反而会提供更大的造假空间。」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