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04月16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读者文苑
什么是诗
 作者:杨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什么是诗,就好像问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吃什么是难吃一样,定义都很模糊。诗歌的定义是「诗歌一种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著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像,语言凝练而丰富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要求分行排列的文体」。但是,这个定义依然很让人难以有清晰的答案,因为诗的形式很多,艺术性更有高低之分。
  比如有些现代诗,「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思想、感情、语言、形象,我看不出什么,最多它能算作分行排列而已,能算诗么?但是它却被叫做诗。反映社会集中概括的有文章,有儿歌,这不是诗,如果说有韵+分行算是诗,那你前不久买的声律启蒙就是好例子,那只是韵文的一种,而不是诗。节奏+押韵+分行,说是歌更好一些,更何况,歌词肯定饱含了创作者的情感。
  所以,若问我,什么是诗,我只能从诗的起源和流变谈了。
  诗是文学体裁之一,是韵文的一种,跟散文相对,讲究整齐对偶,重视声律平仄,追求辞藻典雅等。都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荷马史诗归为欧洲诗的鼻祖,但是这并不是源头,而是第一个文字记载的开始。诗经和荷马史诗都一样,是集子,就证明在它们之前就肯定有时,否则记录的人就谈不到去「采风」、去「收集」了。
  那么,诗是如何产生的?尚书里有云:诗言志,歌咏言。足以说明诗和歌不可分割,诗和音乐的内在关系。语言早于文字,而音乐早于语言。风摇树枝,水击石头,鸟鸣天空,蛙叫田间,雷鸣闪电,都是先祖模仿的对象,所以古希腊人对诗有一个定义是模仿的艺术(imitative art)。有了音乐,有了语言,人们肯定会发现,语言中带有节奏感,会让人愉悦,让人动容。通过语言和音乐的相互相应,达到感化或震撼的作用。礼记有云: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就是这个意思,诗、歌、舞掺杂在一起,便有了一种美感,所以可以祭祀,诗经的颂就是这样;劳作之时,通过呼喊,创造节奏,可以动作相协,提高效率,所以可以感性,号子就是这样。
  诗歌的不可分割,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诗是言志的,表情的,达意的,表现的(presentation)。人感物而动,有欲而思,有了感动,有了欲思就不免要付诸于言,付诸于言了,就要咏诵来抒发感情,必然有音响节奏。语言和声音的密切性,从现今的生活中也能表现出来,没谁高兴的时候发出哎哎的,也没人悲伤地时候发出哈哈的。
  更多的就不扯了,到这里应该能说清诗的初始是从言志永歌而来,是抒发情感的。此时是没有绝对规则的,是随性的。不过,虽然那时人们没有规定法则,却有了一点节奏的概念,从诗经中的作品来看,押韵(虽然不太集中而且换韵自由)节奏(会用很多虚词来做衬字)技巧(反覆咏叹),都有了尖尖角。
  然后,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艺术创作中,逐渐的形成了爱好对称美的习惯。中国古代的语言,又是单音节为主,这就为形成駢句俳偶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不论论语左传孟子庄子韩非子等,都有了很多这样的毛坯。后来,祖先的发乎情,逐渐被止乎礼,套上了道理,通过各种集体创作和个体创作的阶段,各时代的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以往的不满足,渐渐地形成了形式,形成了结构。三百绝而变离骚,后而成辞赋,再而五言七言歌行律诗,诗尽,所以宋人不得不演词,元人不得不创曲,今人又吸取西方营养而成现代诗,再而光里古怪,走极端的各种创新现代诗。
  到了近体诗,诗的创作作有了可以凭借的框架,所以就变得好说了。所说的韵和律,都是指近体的律绝而言的,只有近体诗才有对韵和律的要求。而只有一句的诗,称之为散句或残句,是因为其他七句或者三句丢失了,并不是说它只有只一句而能称之为诗。因为它只有一句,原诗名也不可考了,所以编辑的人,也就直接用了句做名字了,为了方便索引,总要有个名字的。
  扯了这么多,好像说的是诗的起源,和什么是诗关系不太大。但是通过起源和流变,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什么是诗。现如今,我们好像也只能通过形式来判断了,不和律法的,肯定不能称之为律诗,那么格调高古与否,又决定是不是合格的古体诗。但是,我们只能判定合不合格而已,毕竟诗从源头起,便只是传情达意的,并没有形成规定,说近体诗的完善,就不能再创作古体诗了。狭义的诗并不狭义,没有一个公式来让你套用去评判它到底是不是诗。
  我只说我的结论,诗是真感情+韵律美+社会性+形式美+自然美的作品,不一定需要100%集合以上全部的要素,但是感情和韵律起码是占主要的。
  参考书籍:《谈美》,《诗词读写从话》,《诗论》,《古代文体常识》,《中国诗体流变》。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