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版下一版 》
  • 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05月23日
    新闻内容
    第A01版:首版
    正视心理问题,请及早求助
     作者:本报记者 刘浚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世和医生对新西兰华裔的心理健康有著40多年临床经验。今年一月,他荣获了新西兰极高的荣誉Officer of the Order of New Zealand。(刘浚摄)

      1993年,著名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砍伤妻子后自縊身亡,一时震惊全国。随著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不断登上新层次。近年来,心理学、精神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新西兰,有一位对华裔的心理健康有著40多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他就是黄世和。
      本周二,黄医生在奥克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分析了华裔普遍面临的心理压力原因,并提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黄医生说,顾城患了严重的忧郁症,却未能及时求助。“其实大多数精神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心理重负的原因

      黄医生早在1970年代就从香港来到新西兰,接受了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科学的系统培训。过去40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新西兰,对心理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黄医生分析了导致华人心理压力的几个方面。
      黄医生说,在1990年代,他们曾调查过华裔移民的压力来源,结果发现有工作的人压力反而大于没有工作的人。他分析说,经济条件好的人不急于找工作,而找到工作的人往往因为达不到原先的水平而感到失落。
      近年来,一些华人为了孩子的教育移民,他们在国内已经有房有车,不少人还是企业领导或者公务员。但在新西兰,要找到与原来差不多的工作难上加难。这时如果孩子的学习也不太顺利,就会产生很大压力。
      华人特有的文化也可能带来心理压力。在群体式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生活在“面子”的阴影里。比如一些长者,在家乡德高望重,到了异国觉得自己只能靠著儿女生活,很没面子,心理落差很大。由于语言不通、不会开车,一些老年人觉得被困在家里,烦恼无处排解。
      很多华人还觉得身体出现病痛应当找医生,而烦恼、悲伤、情绪低落等要是说出来会丢人。再加上语言不通,得找人来帮著翻译给医生听,更加觉得难以启齿。
      而学生们也并不都是无忧无虑,不能迅速融入当地社会必然压力倍增。
      一些学生无法适应中国紧张的学习,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国外就可以自由成长,而且近几年出国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
      本来就不适应语言、文化差异,再加上教育体系不同,学生们同样压力山大。虽然新西兰的小学和初中很轻松,到了高中学生就得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制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在中国和很多亚洲国家,学生的任务是听课,很少提问,更不要说跟老师意见相左。而在新西兰,没有自己的主张就得不到承认。
      一些留学生虽然家境优越,但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跟孩子在一起。还有一些家庭靠借钱送孩子出国,成为全家移民的“先头部队”。这些学生肩负著学习好、工作好的期望,压力可想而知。
      很多学生头一次离家独自生活,遇到有人借钱不还时,不敢跟父母讲,也不敢报警。甚至有学生雇人把借钱者扣留起来要钱,但这么做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
      
      尽早求助解决问题


      按照心理问题的不同程度,黄医生给出了求助的实用建议。
      普通生活需求类,可以找当地的CAB(Citizens Advice Bureau公民咨询局)解决,衣食住行,包括法律援助,这里都有详尽的信息。
      心理问题初期,可能打一两次电话就可以解决,可以找PGF(Problem Gambling Foundation赌搏问题基金会)下属的亚裔家庭服务中心(0800 862 342)。这个热线并不限于赌搏问题,有普通话、粤语服务。
      PGF下属的另一个部门Home & Family也有华语服务,电话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约工作人员面对面会谈。根据求助者年收入的水平要收取几十纽币不等的费用。
      当发现有心理问题初步症状,例如恐惧、失眠、没有胃口,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等,最好的办法是约见家庭医生,检查身体没有其它病症后,家医可能会推荐PHO(Public Health Organization公共卫生组织),这里的心理学家可提供五次左右免费咨询服务。
      黄医生帮助发起成立的维家中心(08005676666)可以在家庭暴力、虐待等方面提供6次免费心理辅导。
      黄医生提醒说,这是个留言电话,求助者不需留下姓名,但一定要留下可以联系得上的电话号码,以及合适的来电时间——不要赶在施暴者可能接听的时候。
      在出现重度抑郁、思觉失调等严重精神疾病时,有两个途径寻求帮助。
      一种是非常紧急,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在各地的DHB(地区医管局)所属的医院里都有“危机专线”,可以在网上查找Crisis AssessmentTeams(危机评估小组),卫生部的网页里有全国各地的电话。家庭医生也可以帮你找到电话。
      黄医生说,如果不会太多英语,打这个电话时只用说“Chinese”(华人)、“crisis”(危机),以及你的电话号码。小组有专业的护士和医生,全天24小时接电话。如果涉及人身安全(比如正拿著刀等),小组会立刻通知警方尽快赶到现场。
      另一种是不会马上危及生命的情况,可以通过家庭医生联系医管局,这里提供免费的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约见面时间时要说明是否需要普通话(Mandarin)或粤语(Cantonese)的免费翻译。

      默默耕耘四十载

      今年一月,由于多年来的杰出贡献,黄医生荣获了新西兰极高的荣誉Officer of the Order of New Zealand。但黄医生说自己好比是一名外科医生,如果没有护士和手术室,什么手术也做不了。“我们只为耕耘,不为名利。”
      8年前,他发起成立了长者中心,帮助华人老者参加社交活动,了解新西兰社会,鼓励大家积极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亮点。他和同事们还培训过不少义工帮助解决华人的心理诉求。
      但黄医生说,至今还没有人对华裔的心理状况做过系统研究。他和同事们发现,华人到地区诊所的就诊率明显低于其他族裔,这并不说明华人更健康,而可能是因为现有的医疗机构满足不了华人的需求。
      “华人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需要政府提供资金进行深入研究。”他说。

      实用电话


      自己的家庭医生GP,可帮你推荐合适机构;
      可能危及生命时:卫生部的网页(http://goo.gl/VbCGri)里有全国各地Crisis Assessment Teams(危机评估小组)的电话;
      家庭暴力、虐待等问题,维家中心(0800 56 76666);
      心理问题初期,PGF(Problem Gambling Foundation赌搏问题基金会)下属的亚裔家庭服务中心(0800 862 342);
      普通生活需求类,找当地的CAB(Citizens Advice Bureau公民咨询局)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