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05月23日
新闻内容
第B02版:先驱文化
新说成语故事——剥皮实草
 作者:大康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剥皮实草,发明这句话,准确地说发明这种酷刑的人,叫朱元璋,也就是洪武大帝。这个人的一生创造了皇帝史上的很多记录,比如说,出身最低,过日子最抠门,杀人下手最狠等等。其中有一项之最,纵观古今绝对当仁不让,那就是:老朱是历史上反贪第一人!反贪,哪朝都反过,并不新鲜。但老朱反得最彻底、最到位,如果非要形容,那就是六个字:惊天地,泣鬼神。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朱元璋反贪的经验教训。
  首先老朱恨贪官是有动机的。
  朱元璋出身社会最底层,当时的天下举世皆贪,小朱对贪官『恨之入骨』的仇视心态和现在的愤青们是一样的。只不过愤青们只会骂骂闲街过过嘴癮,小朱一怒之下付诸行动,他加入了红军,正式造反。
  既然反,那首先自己就不能那么干。朱元璋从一开始就立下规矩,将士们也大都能保持廉洁自律。朱元璋的队伍所过之处『号令严肃、秋毫无犯』,在攻入太平时,『城中肃然』,攻取镇江时,竟然『民不知有兵』。
  这样的军队当然处处得到老百姓的欢迎。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能在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明朝。
  就在登基做皇帝之前,老朱把老兄弟们叫到一块儿,按平辈喝最后一次酒。喝著喝著酒喝多了,跟大家说起小时候的往事,禁不住热泪长流,大伙也都陪著掉眼泪。最后,朱元璋把眼泪一抹,今天跟大家打声招呼,从今往后,我当皇帝我说了算了,我要『杀尽贪官』。
  老朱脾气暴,但还是讲道理的。在正式动手之前,先跟大家好好说,把道理讲在前面,省的说我不教而诛。这就是老朱的第一招:普法。
  向天下正式颁发『大明律』,另外还附加一本小册子,名叫:『大誥』。
  这本小册子是老朱亲自组织编写,选录了当时的很多著名案例,一共236个条目,是一本反贪实施细则。
  朱元璋要求天下全体臣民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如果犯了罪,家里有这本『黄宝书』的,罪减一等;没有则罪加一等。他还把『大明律』和『大誥』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为科举考试内容,就连农村私塾里也要『置塾师教之』。
  当时这本黄宝书风行全国,人人读之,人人讲之,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出现了『天下讲读『大誥』,师生来朝者凡193400余人』的壮观景象。
  理都讲清楚了,话都说明白了,再敢伸手就不客气了。老朱的第二招:设酷刑。别的都按『大明律』,但贪腐除外,要单独设刑,享受特殊待遇,要让你心里有一怕。
  小贪抓住,跟小偷一样,砍手指;再犯,砍手;下面还有什么挑筋、剜膝盖、抽肠子、钻脑袋、砍头、凌迟等等,其中重大案件就要被施以重刑,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成语:剥皮实草。
  那时候每个村子都有土地庙,那就是刑场。当著老百姓的面,把贪官活剥人皮,然后里面塞上草冒充人形,旁边牌子上写上罪状,就摆在衙门公堂旁边,警告其他官员,敢伸手,不服你就试试!
  有人一定问,这要贪多少才享受这个待遇呀?朱元璋亲自定的标准:60两。你要敢贪超过六十两,就剥你的皮。那前面那些酷刑呢?肯定低于六十两,具体对应哪条,自己到『大誥』里查去。那里面招呼打得清清楚楚。
  招呼打了,刑罚立了,下一招就是立威,设锦衣卫,抓大案要案。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属于权力斗争,老朱大杀大砍,一口气杀了五万人,几乎杀尽了天下功臣。而真正具有反贪意义的是:郭恒案。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御史告户部侍郎郭恒伙同他人,贪墨官粮。朱元璋等的就是这个,不动声色让锦衣卫密查,结果揭开了一个塌天大案。
  案子越查越大,越牵扯越广,一条线上的还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杰、工部侍郎麦正德,下面还有封疆大吏、布政使等一大批地方官员,贪污盗窃的钱粮高达2400万石。
  案件大白于天下,朱元璋难按心中怒火,大开杀戒,一万多官员被处死,入狱的几万人,下面受牵连抄家的小吏、富户不计其数。
  算上之前的空印案,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加上权力斗争杀掉的五万人,老朱一生光杀天下官僚,就杀了二十万人。当时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杀尽天下贪官』不敢说,反正官是差不多让他杀尽了。
  明史上记录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说在洪武二十年,该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六人。
  按说这个比例还行啊,您别急,后面还有: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三百五十八人。得,加一块儿三百多人一个没漏,犯罪率百分之百。
  什么叫戴死罪、徒流罪办事呢?老朱也是没办法,官杀的太多了,没人办事了。那些情节较轻的,缓期执行,还得上班办公。这可是明朝的一景:很多犯罪的人过堂,大堂之上发现当官的也戴著镣銬,和自己一模一样,后面还有人监视。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脱就是个犯人。
  老朱就想不明白,都是进士出身,都是读书人,讲的是『朝闻道,夕可死』。结果一当了官,就变成了『朝获派,夕腐败』。说,不听;管,不从;杀,又杀不完。那到底怎么办呢?老朱最后上大招了。那就是:发动群众。
  在中国历史上,由当政者亲自发动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大概有五次,之前汉武帝干过,武则天干过,朱元璋这是第三次。
  这一年,常熟县农民陈寿六突然间成了大明帝国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这位老实巴交的江苏农民,平日里总受当地县吏顾英的迫害。而且这个顾英不只迫害陈寿六一个人,而是『害民甚众』。忍无可忍的陈寿六伙同自己的弟弟和外甥把顾英绑了起来,手持皇帝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誥』,来到京城告御状。
  这可太新鲜了,沿途官员都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放行。最后老陈的人没到,名声早传到了京城。朱元璋亲自接见,大殿之上,对陈寿六的行为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赏给他20锭银子,每个人两件新衣服,免除三年差役。然后,老朱下达諭旨,将此事通报全国,予以表彰。
  在表彰文件里,朱元璋警告江苏官员,如果有人敢报复陈寿六,我就将他诛族!一时间,陈寿六成了全国数千万农民的光辉榜样。大伙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国家官吏顿时成了过街老鼠,惶惶不可终日。
  当时,在前往南京城的各条驛道上,几乎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百姓们或三五成群,或百十为伍,带著乾粮,押著几个手脚绑得结结实实的富豪或者胥吏,或步行或驾著破驴车匆匆赶路。
  遇到关口有官员盘查,他们就会从怀里掏出一本金黄色封皮的小册子。平日里不可一世的官员们见到这本黄宝书,立刻收起威风,点头哈腰,恭请这些『大爷』们赶快过关。
  群众运动如火如荼,老朱一看有扩大化的趋势,赶紧在『大誥』里添加细则,对运动进行引导。规定,对官,不能动手,可以进京上访揭发举报;对吏,发现不法行为,可以绳捆索绑,押送进京。
  当时的老百姓可太欢乐了,扬眉吐气,天天在大街上溜躂,找茬拿人。而那些小吏,相当现在派出所的,税务局的,都躲起来,没人干活了。
  在此之前,泱泱大国数千年的历史里,给老百姓捉拿污吏权力的政策还从来都没有过。朱元璋的这一规定,可谓是石破天惊,创了当时的历史之最。
  到此总结一下,老朱反贪讲究全方位、立体化,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牵扯其中。犯了事,谁也不饶;更讲力度,老朱对贪官污吏的惩治,简直到了惨无人道的程度;也讲坚持,老朱当皇帝31年,始终如一,对反贪一天也没有放松过。可以说招都使尽了,无所不用其极。
  能够做到这么坚决,这么彻底,朱元璋当之无愧是历史上反贪第一人。后来的雍正和他相比,简直太和风细雨、温情脉脉了。
  最后验收一下,老朱埋头苦干30年,最后的成果怎么样啊?
  老朱死后不久,四儿子朱棣造反了,考验中央政府全体官员的时刻到了。结果令人心寒,除了一个铁炫在济南顶著死战不退之外,其他官员要么叛变、要么逃跑,中央政府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站在官员的角度想也有道理:本来是既得利益阶层,大伙一块享受权力;现在让你老朱搞成了既得利益个人。都成你的了,我们什么也落不著,那我们拚死保卫什么?捍卫什么?这里面有我什么事啊?都说人心,官也是人啊;你得了民心,失了官心,自己坐在金字塔尖上,天天干挖塔座的事,我犯得著为你拚命吗?
  从最终结果看,老朱反贪在政治上好像并不成功。
  说到这儿,有朋友一定又会提到制度问题。
  又会讲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又会讲三权分立,民主监督。其实,就是在专制制度下,反贪也是会有所作为的。
  看朱元璋当朝,思路大概就是两个字:维稳。一个放牛娃好不容易当了皇帝,那就绝不能撒手,谁靠近我的王座我跟谁急,谁跟我捣乱我就杀谁。大眼珠子天天盯著,养了一群听话、清廉但无心、无能的庸官。
  同样的制度,他儿子朱棣就不一样,他也是两个字:干事。而且是干大事。
  成祖朱棣一生武功卓绝,开疆展土。五征蒙古,二征安南,大破辽东。文治也是名垂史册,永乐大典更是旷世之作。疏通大运河、迁都北京,之后更有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当皇帝22年,称得上是『万国来朝』,百姓富足,是当时绝无仅有的超级大国,达到了有明一朝的巔峰。
  而这期间,朱棣没有一次专门兴起反贪运动,他给了大家一个理想,一颗雄心,一股称雄世界的壮志豪情。大家跟著这个人,不用教育,浑身都是正能量,都想跟著他成就一番伟业。大家多忙啊,都有政绩目标在那压著,你必须拚命苦干才能跟得上这个伟大的皇帝。
  这时候,贪腐不知怎么的,变得不是个问题了。朱元璋眼里的那些坏官,现在不知怎么都成好人了。成祖这二十年没刻意抓,反倒是吏治最清明的二十年。
  温故知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听完了这段故事,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中国政局,是不是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了呢?我想大家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反贪是对的,但不能仅仅是反贪,现在是看你干大事的时候了。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