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05月07日
新闻内容
第C04版:风云评论
两岸对 习朱会 成败的不同解读
 作者:东步亮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习朱会虽不是“万众瞩目”,但在当前的两岸关系背景下,还是颇能吸引眼球,特别是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可能媒体、政客和民众对习朱会的关注度更高。反倒是大陆媒体和民众,反应平淡,讨论不多,“热点”不热。
  习朱会刚一结束,台湾电视和网络就迅速作了报道,各方观察家、两岸专家、政论家和政界人士,纷纷作出点评。但从这些报道和评论看,还是可以看出台湾媒体和民众对大陆内部规则的不了解。
  有台湾媒体批评说,习朱会“历史的会谈才刚结束,台湾随行记者已迅速发稿,但中国官方媒体却显得反应稍慢,上午只发布新闻照与简单的快讯,几个钟头后才发布完整的新闻稿”。殊不知,对大陆官方媒体来说,能在“几个钟头后”发布完整的新闻稿,已经是“神速”了。须知,按照中共过去正常的流程,中共领导人参加的重要活动通稿,需要官媒内部、相关部门和中共领导人办公室等多个机构的多个负责人逐级层层审稿,没有十几个小时,是不大可能的。这次能几个小时审出来,真的要“谢天谢地”。记得“胡连会”时,全国的成百上千家纸媒,每天晚上都要等新华社通稿等到凌晨两三点,不仅编辑部,各家媒体后继流程上的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的几十万人,每天都要等。每遇此情形,大家无不怨声载道,而媒体的经济损失更是以百万千万计。有人会问,为啥一定要等新华社通稿?这就是更幼稚的问题了。
  岛内几位重量级的两岸关系专家和政治观察家,在习朱会结束后也迅速发表了评论。特别是民进党籍主张两岸交流的几个重要学者,在了解会谈主要内容后,都对习朱会深表失望。前民进党立委郭正亮直接评价习朱会“平淡无奇”,不少人原来的期待“全部落空”,“朱习会不但对话照本宣科,措辞了无新意,成果乏善可陈,而且还凸显出朱立伦对两岸议题了解不深,对两岸谈判准备不周,对两岸未来气魄不够,暴露出朱参选总统的两岸条件不足”。
  民进党政执时期曾担任过“行政院”陆委会副主委的学者、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童振源的观察是,“习近平只是重申既有的两岸政策立场与成效,再重覆一些空洞的原则与论述,对于国民党(台湾人民)关切的议题都没有主动提出政策作法或正面回应。”“大陆方面完全不给朱立伦任何两岸政策利??多,大陆方面好像已经放弃国民党(包括朱立伦),已经在为民进党执政做准备。”
  岛内政治家和专家们对习朱会的失望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他们寄予期望过高,所以失望便愈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们仍对大陆政治的潜规则十分隔膜和陌生。
  需要看到的是,这次习朱会,虽然习近平面前坐的是朱立伦,但习讲的话,却主要不是给朱听的,而是给有可能在明年上台的民进党人听的。习近平开宗明义,指出“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两岸关系路应该如何走,是摆在两岸所有政党和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请注意,这里用了“两岸所有政党”一词,当然包括民进党。随后,他对“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的人进行了警告──显然也指民进党。
  在习“空洞”和“乏善可陈”的讲话中,有没有乾货呢?以大陆媒体界朋友的眼光来看,当然是有的。主要包括三点:
  一、“双方可以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是否包括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或有别于“九二共识”的新原则?当然有想像空间。
  二、“在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两岸可以加强研究、务实探讨,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作出妥善安排。”这是具体的建议。
  三、“我们将适时实施进一步便利两岸同胞来往的措施。”这条意味著大陆即将单方面出台一些具体的出入境政策。
  中共踢出了皮球,就看臺湾方面怎么接了。所以,这次朱立伦来京,并非竹篮打水一场空,他还是带回了一些礼物。只是像以往一样,中共比较含蓄,不便明说,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慢慢解读。据说,这也是为了客人好。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