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07月04日
新闻内容
第C07版:先驱时评
剧情反转需要合理解释
 作者:高路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9日,南京交警的官微发布了宝马车肇事案车速鉴定结果,通过事发路口的行驶速度是195.2公里每小时,与坊间推测的2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相差无几,反而与警方一开始声称的“只是比边上的车子快一些”的结论相距甚远。
  在一个限速不会超过80公里每小时的城市道路上,195公里的时速只能用风驰电掣来形容。这个速度可以解释,为什么马6会四分五裂,也能解释在别的司机提供的行车记录仪上,人们甚至无法分辨肇事车辆从哪个地方突然冒出来的,只能看到碎片像弹片一样四处乱飞。
  这无疑是一个让警方非常尴尬的数字。警方需要对这种前后矛盾的不正常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人们为什么揪著车速不放,就是因为车速的快慢关系到违法情节的轻重,关系到犯罪行为的定性,说白了这就是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差别。大家都明白“快一些”与“快很多”的利害关系所在。从这个角度看,南京的这起肇事案,由惨剧开始最后闹得传言满天飞,警方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出面通报案情,而正是通报过程中几次不专业表述,推动了事件持续发酵。
  在信息社会,警方需要充分地估计公众对真相的渴求。当社会需要真相时,不能提供模稜两可的说法;当社会需要态度时,不能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漫不经心。自媒体这么发达,不仅警方掌握著发布信息的权力,普通的民众也掌握著这权力。
  这种执法环境有利于警方尽早地破案,但也同时对警方的办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含糊其辞,甚至想大事化小,就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当地警方自己的言行造成了二次地震,让媒体意外地把焦点放在了警方的调查行为上,而不是车祸本身。
  舆论的关注当然不是为了想看谁的笑话,而是为了推动警方更客观公正地办案,少一些人为因素的干预。从这起事件的波折以及舆论对警方数次通报的反馈看,那些只言片语甚至含糊其辞的都受到了质疑,而那些晒事实、亮出态度,出言谨慎、数据详实,愿意正面回应社会关切的都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一直提倡的权力要在透明的环境中运行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在此次警方发布的通告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对剧情反转的合理解释。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