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08月01日
新闻内容
第B06版:风云评论
媒体死亡了吗?
 作者:薛湧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崛起,纸媒衰落。这已经是老皇历了。如今,网络媒体似乎也走上了慢性死亡的道路。大家回想一下:先是各大门户网站如火如荼,后来博客崛起,接著是微博。现在呢?这些都不行了。我们进入了微信时代。似乎媒体的受众都喜欢躲进小众的朋友圈。我人在海外,不解国情,问国内资深人士:这是否叫“自媒体”?对方说:别提什么“媒体”。现在不是纸媒和互联网的战争,是媒体正在死。
  我大惑不解:给报章写了这么多年专栏,难道就这么结束了吗?实在是愿闻其详。对方解释:媒体是什么?多少年来其实就一个模式——走大众的路,打造影响力。其实,产品本身基本是白送给受众的。一旦受众的数字有了,就可以拿去和商家说:我们的读者有不得了的购买力。于是广告就来了,钱也有了。媒体大凡都是这么活的。
  在他看来,如今的移动通信技术,把这种模式打破了。这么多人在私人的朋友圈里互动,把时间都占了,哪里还有时间管什么“媒体”。“媒体”关注量低,价值也就低。价值一低(广告不来),用于提高质量的投入就低,对读者的吸引力就更低。这就走上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从我个人的经验中,早就能看到苗头。经常有编辑来道歉:“稿子拖一下,因为版面被广告挤了。”可以说,这是中国纸媒的惯行。我日常订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等美国主要报刊,评论、社论版面都非常固定,从来没有广告把版面挤了的事情。广告多了,就多加几张纸嘛。挤占正常版面,其实是内容灌水,降低了报章对于读者的价值。总是这样,怎么取信于读者?但再想想,也许这一切都是没有办法:报章完全靠广告,而且所得的收入养活那么多正常版面都有些困难。
  如果这样的媒体真是一天不如一天的话,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大概是文化个体户。许多个人经营的付费阅读开始了。其模式一反“媒体”,不管是纸媒还是互联网。简单地说,这种模式直截了当:你要看我的东西吗?那就直接付钱给我。我不会拐弯抹角、先免费给你东西读、再靠著积累的读者数量找广告商要钱。你肯不肯付给我钱,直接取决于你对我提供的产品的评价。我的东西也不跟其他人的东西一起打包。你不可能是在看别人的文章时不小心看到了我的文章……据说,我们正处于这一潮流的初端。
  真是这样吗?我作为给报章写文章出身的人,经历了网络、博客、微博,一直走到微信。对于前面的故事,我没有什么争议。我的问题是:如今微信这种小众圈什么时候过时?取而代之的又是什么?
  在技术革命时代,媒体日新月异、转眼就是沧海桑田,这似乎举世皆然。但仔细一看,不是。中国这方面似乎走得最快。今天这个诞生,明天那个死亡,死者多得都埋不过来。美国并非没有这样的过程。比如《新闻周刊》的纸媒版就被埋葬了。但是,最终大部分纸媒似乎都顶住了,有些已经开始反弹。仔细研究,不是美国人不喜新厌旧,而是旧的东西翻新快。举个例子,虽然纸媒都受到网络的冲击,中国的纸媒似乎在等死一般。各报都有个网站,不过是把发表的东西贴上去而已,毫无特色。再看美国的纸媒网站,真是好不热闹。每篇文章都有相关的链接和点击,很容易找到参考材料,并且有众多读者评论,有些比正式的文章都好看。当然,还有许多博客、Twitters以及一些纸媒不登的内容,甚至还有视频。网络订阅,视各种终端不同而有不同的价格,要价而且不低,说明人家摆得起谱儿了。最终,我这个发誓要当最后一个读纸质报章的人,居然也开始订阅网上版的东西了。现在提起《纽约时报》,你很难将之定义为纸媒。
  媒体真会死吗?我看,真正的问题,还是媒体是否有足够的求生欲望。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