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10月01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咨询教育
名校又怎样?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些日子到一位朋友的朋友家做客,谈天间得知,这位朋友的女儿是剑桥的本科,斯坦福的硕士,如今在哈佛上博士。我听了,就说:那很好啊。这朋友立刻感慨起来,说:你可知,在中国,不止在中国,即便在海外华人父母中,听到这些,一定就立刻惊呼:哇,你的女儿真优秀啊!很少有人只是淡淡地说:那很不错的。
  这实在不能算是我这个人生就多么淡定,恰恰相反,我本是一个非常有名校情结的人。“什么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株水草”呀,什么“兄弟当初在哈佛的时候怎样怎样啊”,诸如此类的闲情逸事,曾是津津乐道。现在想来,文学学久了,人总归会造作,总搞不清是诗里还是画外,竟让那些风雅替自己生活起来,真是可笑又可叹!
  但是,在孩子出生并长大的过程中,我的名校情结却逐渐变淡而褪色近无了。这是怎么回事情呢?原因是什么事情都怕近距离看,深维度想。我虽然名校没上半所,却因为机缘巧合,不断要接触一些名校的老师和学生。这一接触,就发现了问题。原来,没有一所名校可以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这些人,依然是烦恼重重,烦恼重重。外人虽然看著光鲜,但是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固然,名校湖光山色,赏心悦目,但是人处其中,也还是一样地春去秋来,变老变老。那些流逝的似水华年,在名校也仍然是无著无落地无可安放。在这一所里如此,换另一所必也同样。尝一勺水,知四海水味,世间法不必都尝尽的。秋天的风吹进来,掀起人生幕布的一角,步入中年的我开始透过浮华审视人生。这一审视,十年。虽然其间,虚荣、名利、情执如影随形,但我已在渐渐甦醒。清醒是缓慢的,然而,是坚定的。我逐渐认识到,心外求法,了无可得,此心安处,方为吾乡。
  我所庆幸的是,我所碰到的人生的窘境,几千年来,无数人碰到过,焦虑过,思考过,实践过,解决过,因此,虽然名校未必能解决,但却不能说,世间无有导师。我沿著弘一法师的足迹、印光大师的足迹、虚云长老的足迹,我沿著释迦牟尼佛曾经过的心路,一点点逼近人生的真相。
  百千万劫中,幸得此人身,世间走一回,岂为诗与琴?!
  在如此的心境下的孩子教育,8年多来,由浮华逐渐返璞归真,由焦虑逐渐安闲从容,原因是我会问自己“......又怎样?”这样的问题。譬如:参加某某考级,我会问。考上又怎样?那就可以推优,推优又怎样?可以上重点中学。那又怎样?可以进名校。得,这就进入了我已了知的境地。名校又怎样啊?!
  培根才能达枝,末节上的事情,多一个少一个,关系不大的。如若不信,把孩子如今上的补习班一一列表,到孩子30岁时,看看有几个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我以为,在当今的世风下,只有父母敢于说:名校又怎样?孩子才有了点自由发展的自在空间。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