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10月01日
新闻内容
第B04版:先驱文化
Yolanda的Thank You Cards(“谢谢你”卡)和新西兰的“感激文化”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Yolanda是我早上走步的朋友,来新西兰十几年了,短发,身材娇小而透露一种利落,带著一种安静的热情。有时跟妈妈一起来,妈妈也是透露一种清秀、安静和温暖...
  Yolanda在一个为华人服务的机构工作。有一次走步,她感慨滴有点小惊奇滴说起,她有一摞Thank You Cards...我不禁心下动容!强烈要求她势必带来给我看看,跟大家分享她的Thank You Cardsstories,聊聊这些卡的故事...
  她说,那是一次Howick Historic Village(Howick历史村)的学校外出活动,她作为家长helper(帮忙者)随行。“也没什么特别”
  (Yolanda语),就是带一个小组,四五个孩子,孩子们也训练有素,并不难管。对了,那天她本来有工作的,她是请假随行。
  我也经常干这活儿,跟著孩子们去Museum,跟著孩子们去Botanic Garden,跟著孩子们去动物园...
  我个人是有小小私心的:我很想看看自己的孩子跟班上同学互动的模式,也想了解班上的同学...比如她现在班上,我就知道,S,那个每天发型变换的有点害羞样的kiwi小菇凉原来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跑步还是前十名,成绩还拿去年年级第一!谁说kiwi不爱学习,华人才出学霸来著!A,个子小小,爆发力十足,已经连续三年长跑完全轻松无敌拿第一!Jessi的是个菲律宾+kiwi的小混血,体操棒棒的,E-G每天早上还是要跟妈妈粘一粘,有时妈妈离开后还要哭哭小鼻子的...
  也有些不省心的但还是很听家长纪律的孩子,还有些蒙嚓嚓却也超级礼貌的孩子,每次见到我就会叫我Alicia(非真名)的妈妈,班上还有轻度智障的孩子...
  我喜欢看我家孩子在班上够不够自信,她的好朋友是谁,还有孩子们之间有趣的对话,总是让我忍俊不禁...
  当然,跟著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做Helper,或者volunteer还有其他额外的好处的…刚入学的时候,孩子刚去一个新环境,比如童军,孩子也会发怵,也会有些小怯,想想我们自己也是一样,不是吗?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恳切滴希望开会时见到妈妈,出游时见到妈妈,如果总见到别的孩子家长而不是自己的家长,多少会有点小失落,自家家长在,小小的脸上的安心自信和骄傲总会让我不忍心拒绝...
  就这么一路陪伴下来...不少其他家长,上班族那些,也都会像Yolanda一样,请假随行,如果是学校运动会那天,恨不得全部家长都会出现...kiwi们觉得孩子们的大日子孩子们的成长是不容错过的...
  而之后的三两天,去帮忙过的家长都会收到孩子们的“谢谢您卡”,多半都是硬壳纸或者普通A4纸,孩子们会在老师的指点下,Thank You几个字是少不了的,下面会写上原因,比如谢谢您的指引我们就不会走失啊,谢谢您帮我们烤香肠啊,谢谢您跟我们一起啊,跟您在一起很开心很有趣啊,然后会有各种稚嫩的字迹画画,画出孩子们所想所表达的感激,有时还会有小手工,比如Yolanda有一张卡上便有精美的绿色的纸花粘贴在上面...
  Yolanda这次一收收一摞卡!有组里每个小朋友一张“谢谢您卡”,从字迹和文字可以看出同一个班的语文水平高高低低,有的已经可以写很像样的小文章了,有的字迹还像刚开始;)但孩子们都有一颗感激的心,可以从他们画的小人儿,画的花儿可以看出他们很努力滴想告诉Yolanda说,我们好谢谢你哦!还有的卡是集体创作,每个孩子会签上自己的名字,多半签名的时候也会画点什么,整张卡就看起来稚趣盎然了!多半老师也会写一张“谢谢您卡”...
  家长如我,或者Yolanda一样,感觉“受宠若惊”呢!
  中国文化里,“感激文化”会比较夸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歪果仁们,就会来得很日常...比如我家歪果仁,每次饭菜可口这么“份内”的事儿,他都会表示一下感谢,或者赞yummy,或者身边经过的时候顺便给个kiss...习惯得就像我们喝水一样...
  中国文化里的“感激文化”有时却让人无所适从,“一碗米养恩人,一担米养仇人”,好事做多了,不得感激,说不定还对自己不利!一说“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却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甚至,我觉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是一种“利诱”,哪里有那么多机会去“涌泉”呢?
  这就不是“takeiteasy”,而是把“助人为乐”的愉快,变成了一种彼此的负担了...
  西方的“感激文化”更像一种仪式和礼节,是不加思索滴去做的事!生日过后,家长势必给招待方的家长一个短信,表示感谢;比如我在童军做leader,你情我愿又不是帮个人的忙,有时候还帮倒忙给人添麻烦也说不定,大leader时时都要谢我一下;如果某天其他家长磨不开,你帮她/他照顾了一下孩子,那不光是Thank You Card,还会有瓶酒,或者一盒巧克力,这就算比较隆重了!
  这种“感激文化”在新西兰的社会生活里很平常,像润滑剂,像一股股暖流,在平静的生活里处处流淌...我递给女儿早餐,她会说谢谢,还余留一点奶味儿的“谢谢”总是让我很著迷,饭菜做的用心,儿子会半开玩笑从背后给个大熊抱,每次外出回来,车未停稳,孩子们齐声说“Home!Sweet Home”,妈妈的心就感觉一切都值得...
  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让新西兰平静的生活从来不曾单调过,你的每一份善意都有迴响,都没有顾虑:多了还是少了?养了恩人还是养了仇人?会不会被人利用被人轻贱?...
  我想这可能跟基督教文化小有关系,因为“一切荣耀归于主”,做所有的好事、善行,不是为自己所做,也不仅仅为他人所做,是“彰显主的荣耀”,这样,施的人、受的人都心下坦然,觉得是“神的恩典”,并不会觉得是“私人恩怨”,也就是英文常说的,don't take it personal!不用把它个人化,大家都觉得做得理所应当,受的人也觉得因上帝而来,心存感激,也不用去“涌泉”了,只要平时自己也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便就是“彰显主的荣耀”了...这样,大家都会没有道义包袱滴愉快滴在生活中前行,施与受都是蒙福,都“感谢主”就好了...
  后记:写完稿准备发的时候才发现,文章是在十一中国国庆节这一天出!那么在此祝愿故国国泰民安,“感激文化”更加盛行!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