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10月14日
新闻内容
第B04版:先驱旅游
从奥克兰的教堂看宗教
 作者:佳妮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几周奥克兰的Heritage Festival(历史遗产节)非常热闹,我去探寻了百年墓地,也在墓葬风俗里面读出了很多宗教的历史和变迁。我开始接触“基督教”其实是从小时候学英语,读圣经旧约开始。英文老师说,英文版的圣经旧约是一部语言极其精炼生动的初级英文读物。
  宗教是个极其有意思的话题。欧洲历史上,宗教是拿来统治的,所以欧洲历史上每经历一次推翻王朝的战斗或者起义,就是一次宗教的改革;而每一次宗教改革往往就会裂变出一个新的,思想更为激进的流派。这也是为什么在“基督教”这个大的名号之下,会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分支。
  欧洲文化也受到宗教的影响,比如女性的社会角色,最早仅是圣经里面提到的“一根肋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派不接受女性神职人员,在修建教堂的时候也不让女性参与。当下人们关心的问题是同性夫妇是否可以在教堂里面举办婚礼,接受祝福,这就显示了同性在当地的被接受程度。
  当然了,新西兰的历史极为短暂,宗教的争斗无非就是像我在上周的文章里说到的–争夺一块墓地而已。在新西兰历史开始之前,欧洲原本都是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圣经都是拉丁文字,所以平民百姓是读不懂圣经的,也因此不能和神直面地沟通。祭拜许愿都要通过神职人员,通过他们的翻译和解释。作为唯一可以和神交流的群体,神职人员的社会地位也因此相当的高。而在新西兰这样一块自由的新移民国度,很多“改良版”的教派纷纷进入,写下新西兰自己的宗教历史。

  Baptist Tabernacle(浸信会)
  429 Queen Street,Auckland

  坐落在皇后街顶端的浸信会在奥克兰算是比较早期的教堂。1840年前后,第一批欧洲移民到达奥克兰,花了56英镑从当地的毛利部落手里买下了3000英亩的土地。到了1855年,也就是怀唐伊条约签订后15年,奥克兰的当地居民大概在6000人左右。而只有15人归属于这个浸信会位于Wellesley Street的前身,随著信教人数日益增多,教会从1881年开始选址,修建现在在皇后街上的这座可以容纳500人的教堂,教堂的设计仿造了伦敦的可以容纳1500人的浸信会教堂。
  伦敦教堂的设计采用的是希腊式的设计,门庭用大圆柱支撑,是因为当年在这里当职的牧师坚持圣经的新约最早是用希腊文写成的。这样的风格非常有别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设计,等到伦敦的浸信会教堂完成之后,欧洲不少的教堂设计也纷纷倣傚。
  浸信会教堂的另一个特色教堂内部结构和装饰的简单。浸信会支持成年人洗礼,而不是将洗礼安排在婴儿时期,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一个有认知的成年人在能够体会到神的力量。和内部装饰一样简单的是他们的祷告仪式,不如原来的神秘和繁琐,这也是为什么教堂的内部更为明亮,宽敞,墙上也没有神像或者是雕塑。
  有意思的是,这座教堂的奠基石是由一位男性神职人员埋下,当年男性还是在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然而在建造教堂的这几年中,很多的集资和筹款都是在女性社区的号召下完成的,到了1884年的复活节,这所教堂动工的时候,所有捐款都到位了,教堂没有负债。在1885年教堂落成的时候,为了感谢女性在筹款过程中的努力,教堂顶上最后一块“封顶砖”由四位女性一起放上去的,象征著教堂落成。那个年代的女性应该还是身著多层的大裙子,还要被用煤气作为动力的升降机器从地面吊到教堂顶端安放一块砖头,可能也是象征了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上升。当然了,隔壁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在那个时候对女性登堂入室仍然是嗤之以鼻的。

  Pitt Street Methodist Church(卫斯理公会)
  78 Pitt Street,Newton,Auckland

  这所教堂就有了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良的,加入了英国圣公教里面卫斯理教堂(Weslyan Church)的特色。如果你站在教堂外面仔细地看,在窗户和屋簷的地方都有约翰.卫斯理和查理.卫斯理的头像,这两位是卫斯理教的发起人。雕塑这些头像的工匠和雕塑新西兰高等法院的外观建筑是同一人–来自当时普鲁士的安东.特坦伯格,他的这些作品是新西兰最早的欧洲雕刻了,年代嘛,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
  在18世纪的英国,卫斯理教只是圣公教的一个分支,只是圣公教内部改革的一部分,而这两位兄弟相继去世后,卫斯理教才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教派。
  卫斯理教与圣公会的不同在于,每位成员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婚姻或职业状况划分到小组里,在牧师讲解之后,这些小组会各自开会讨论这些“大道理”的教条怎么样应用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厅边上有一个会议室,供大家分小组讨论学习,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领导,可以自成一个体系。而圣公教所崇尚的是教堂和牧师的绝对领导权,没有他人可以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卫斯理教在圣公教内部遭到排斥的原因了。
  和下面我要讲的公理会教堂不同,今天的卫斯理公会好像是依然繁盛。由于马路的噪音,教堂扩建边门作为主要进出的通道,而不使用临街的大门了,现在的这个入口还装上现代化的全自动玻璃门和供残疾人是用的斜坡。

  Hopetoun Alpha(公理会)
  19 Beresford Square,Auckland

  这个当年的公理会教堂也是希腊式的设计,也是借鉴了上面的Pitt Street Methodist Church卫斯理公会教堂的设计。当时教堂设计正在从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过渡,而由于砖石的造价极高,在教堂外观设计完成之后,改用了当时不常用的混凝土来建造,而且不加入任何钢筋结构。当时的报纸还报道了混凝土这样神奇的建造材料,“等到干了之后,和石头一样坚硬,而且外表平滑,像是被打磨过的石头一样”。
  这所教堂虽然有很多早期教堂的象征性设计和装饰,比如大厅里面的常青籐(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日久不衰”的象征,在很多墓地装饰中也很常见),却不倣傚中世纪的天主教教堂。那个时候的天主教与盲目崇拜和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和这种形象区别开来,改革过了的教堂全都用了简洁的风格,没有彩色玻璃,没有固定的祭坛,而只有牧师的讲台,把祭拜的重点从繁复冗长的仪式转到了倾听和学习神的话语。
  这所公理会教堂的繁盛时期大概只在19世纪,到了20世纪,汽车的发明让大量人口从市中心迁到郊区,郊区的教堂开始扩建,而市中心的教堂慢慢衰弱。到了1925年,由于到教堂参拜的人并不多,新西兰首次的广播祷告从这个教堂开始,让很多住在郊区的人足不出户仍然可以参加教会活动。再后来,这个教堂的出席人数继续走下坡路,教堂只好关闭,目前这个装修精致的大厅不断地承办各种婚礼或者社区活动,不一定要信教才可以在这里举办活动。
  这几周学了很多宗教词汇,也读了很多各大教派的区别和历史,突然感到圣城耶路撒冷在跟我神秘地招手,这个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一定是我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


  

  Baptist Tabernacle(浸信会)的石柱,新西兰还少有这样宏伟的建筑吧

  

  Hopetoun Alpha (公理会)同样也是希腊式的建筑

  

  Hopetoun Alpha (公理会)里面的楼梯,竟然是纯牛皮手工打造的

  

  历史学家Edward Bennett讲解,Hopetoun Alpha (公理会)现在已经不是教堂了

  

  Baptist Tabernacle(浸信会)的大厅,光线明亮,也没有固定的圣坛

  

  Hopetoun Alpha (公理会)的屋顶,保留著当时的精美雕花

  

  卫斯理教堂的卫斯理头像

  

  卫斯理教堂的简拱门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