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10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读者文苑
彷彿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作者:范士林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臺“向经典致敬”电视节目,彷彿把人们带回到了八十年前。
  我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小时候经常唱的歌就是《卖报歌》,《大路歌》,《锄头歌》。还有就是妈妈教的《孟姜女哭长城》等。
  也唱《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淞沪抗战后,家乡沦陷,只能几个同学悄悄地唱。
  这臺向经典致敬的对象是中国三十年代的音乐家聂耳。他短短二十三年的生命中,为中国人民谱写了许多好歌,世代传唱,经久不衰。他的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和对帝国主义的反抗精神。其中有许多是反映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一曲《告别南洋》,抒发了海外赤字们毅然返回祖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前线的感情。中国人民很苦很累,伤痕纍纍。人们岂能坐视“尸满长白山,血染黑龙江”的悲惨情景。《梅娘曲》这张唱片,我小时候听,参加工作后还听。它反映了一对南洋华侨情人,回国参加抗日运动,遭遇磨难挫折,男的得病失忆,再也不认识自己的情人的悲剧故事。听著当代歌唱家殷秀梅再次演唱,婉转哀伤的曲调,一幕幕往事在脑中回放,听著听著,不禁潸然泪下。
  此时臺上再次演唱《卖报歌》的小歌手是聂耳的重外侄孙曹思楠。听著听著,我彷彿回到了童年时代。歌词最后一句“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这也是聂耳这位革命音乐家的理想。今天这个理想在中国已经实现。
  这样的报童,在三四十年代的城市里大街上到处可见,他们奔跑著,吆喝著,成为都市的一道风景。报童们为生活而挣扎。有时报社有重要消息,他们星夜在报馆门前等候“号外”印完,领取后不分昼夜一路奔跑。1949年1月14日,在上海各条大街上一片喊声。“号外,号外,国共重开和谈,共产党宣布内战战犯名单...”
  毕业歌是当年许多学生爱唱的一支歌。“同学们,大家起来”,这开场第一句就使你热血涌上心头。许多同学唱著这支歌,有的奔赴抗日前线,有的潜往敌人后方,有的带著书籍器械设备,舟车碾转,随校西迁,有的奔向皖南、陕北。多少青年学子在它的鼓舞下,誓不做亡国奴,宁愿战死沙场,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聂耳创作的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战斗的号角。
  它鼓舞著几代人前赴后继,使中华民族彻底洗雪国之恨、民族仇,自强不息;也使侨居在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昂首挺立,不再受人歧视,过著有尊严的生活。华人应自尊自强,与侨居地人民友善共处,共谋发展,维护世界和平,造福社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