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04月22日
新闻内容
第B02版:先驱旅游
在佛光山做义工
 作者:佳妮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蓝色,粉红和绿色合在一起很美  



樱花盛开的时候  



规律有序的草都是义工动手维护的  



樱花近景  



空又是什么呢? 



佛光山周围的农场,跟仿唐建筑差别很大

  最早被奥克兰的佛光山吸引是因为它的建筑。10年前,如果你开车去这片原本荒芜的奥克兰东区的土地上,莫名其妙的突现了一大片仿唐的建筑群,是不是有点觉得不仅是穿越的时空,而且还穿越了地域?更为有意思的是佛光山所面向的这条大路的名字叫做“Chapel Road”(中文是小教堂的意思),一大片中式的佛教庙宇建造在“教堂路”也是挺有意思的。
  听说新西兰的佛教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引进的,随著移民的增多,最早只有信佛居士组织的学佛社团,后来台湾星云大师到了2007年才主持修建了新西兰的佛光山,分别是奥克兰和基督城的北岛佛光山和南岛佛光山。北岛的佛光山其实不大,包括了大雄宝殿、大悲殿、钟楼、鼓楼、禅堂、海会堂、滴水坊、五观堂、客堂及开阔的庭园。
  我同佛光山的渊源最早就来自这样的“好奇心”,走过了路过了,觉得有意思,就停下来走走看看,在佛光山的茶室滴水坊喝杯茶,看个书。再然后,在我仍然在银行帮著发债券的时候,在还没有辞职做自己的事业之前,我曾经在这里做过一段时间义工。记得有一回,周末跑步经过佛光山,“误打误撞”地走了进去,问里面的老师父是否需要义工。一直对这样一门古老神秘的哲学感兴趣,有这样的机会,下一周就迫不及待地“上班”了。
  我不是真正受了戒,归了心的弟子,师父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父”。师父跟我说她自己出家求道的故事,让我惊讶的是,原本以为像师父这样的出家人都是看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才决定放弃人世情长,就像歌里面唱的一样,“眉间放一字宽”,只为了看别人的人世风光了。
  然而,教导我的师父说,她的“佛缘”结的很早,不到二十岁,她就可以没有任何牵掛地放弃所有干扰,肉食,异性,家人,或者是花花绿绿的世界里的各种刺激和娱乐,安心静气地吃斋念佛了。如此年幼地放弃了“红尘”和追求,对一个像我这样每天找寻最大化利益和最高回报率的资本市场从业人员是很难想像的。
  在刚入正门的大悲殿里,我的“师父”就开始给我各种的书看,特别是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的自传。星云大师是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和我爷爷是一个年纪),十二岁在南京出家。他在1957年创办了佛教文化服务处,后改为佛光出版社。1967年开始创建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所谓“人间佛法”,在我可以理解的范围内,说的是如何让宗教以人为本,让人可以在生活中去实践,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出世修行。而据我的了解,佛教本身即是一种哲学,强调修自身的行,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改变环境和命运。这同别的依靠外力和他人来救赎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佛光山的气质有一点国内大陆的庙宇不同,少了人群,少了喧闹。这里无需门票,不用掏钱买香烛,就自然没有了为了急功近利,买了擎天柱大小的蜡烛,成堆成堆焚香的人。这里永远都是平平淡淡的,淡到可以闻到三支清香的裊裊烟气。即使被当做了旅游景点,也没有很多走马观花的人,倒是有不少新西兰当地人,来茶室坐坐,喝杯清茶,聊聊天。
  记得第一次去“工作”的时候,师父教导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受得住这一份的清闲和清静。那时候,我每周六下午会在大悲殿里,只是做很清闲的事情,每次有游客或香客进来,就按一下手里的计数器,统计每天来这里的人数。或者,佛前的香点完了,从香炉里拔去残余,点上一支全新的,遇上香灰落了桌几,就用抹布轻轻抹去。到了晚上关门之前,用扫帚轻拂佛堂里的大理石地面,关好厚重的木板门,才可回家。有时,给人指个路,帮不说华语的访客翻译解释一下,或者告诉大家佛堂里面不可照相不能自拍等等。遇上偶尔的紧急情况,过堂的风把香灰吹了一桌,要不然这里安静到可以听到香灰飘落的声音。比起银行快节奏的工作,这里的半日清闲就像春节聚会饭局之后的青菜小粥,有自己特别的味道。
  一个下午过去,不论外面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风惨惨,大雨连绵,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可以定定地坐著,不被络绎不绝,踏春赏花的人迁走了思绪,也不因为天气极差没有访客而觉得百无聊赖。没有人的时候,我可以呆坐思考,也可以看书,星云大师的传记,佛家说人世,生活,事业,情感,命运,生死的小册子,我把中英文都看了。捧著纸质书,读到了很多其他地方找不到,就算找到了也或许没有时间细读的智慧语言。
  佛家好像有很多的规定。进门,出门的行礼,还有坐姿站姿,都是被规定得清清楚楚。像我这样说话眉飞色舞,性格自由散漫的人,也许最大的挑战不是清闲和清静。记得有一次周六,我被要求去做一整天的义工,所以午餐就去里面的饭堂吃了。平时我的师父“纵容”我,因为我是新来的,或许她还看出了我天生的自由散漫的本性,要不然,她一定厌烦了我常常问的“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在佛堂里蹺二郎腿(也不能用手机),为什么出门的时候要行礼,然后要倒退著出去,为什么跪拜的时候要有这样特定的模式。
  她只会在人多的时候才提醒我注意言行举止。而那天因为要和师父轮班,只有我一个人走去看起来戒备森严的饭堂。之前没有人教过我进入饭堂吃饭的礼仪,所以我打算先观察人家怎么做。推开门,看进去,同样是安静,饭堂里面却安静得彷彿气压很低。其他的师父或是小声交谈,也有别的上了年纪的义工专心埋头吃饭。饭堂中央摆著佛像,看到进入饭堂的人鞠躬作揖礼拜佛像,端起饭碗前,放下饭碗后都要阿弥陀佛,走出之前要再拜。我每一个动作之前,都要先观察在动手,这顿饭吃下来,有点不消食。
  后来,我跟师父提出来说,我要辞职创业,要回国一段时间拓展市场(所以可能不能继续做义工了)。不到二十岁就出家的老师父有些不解,我想她应该没有看过,也不能想像我捲起袖子,埋头干活的样子,也应该不能体会有时候,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欲望,可以激发连自己都想像不到的潜能,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超越自己。
  再后来,我从国内回来,再去佛光山问,发现师父已经不知去向,打听了一下,也好像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再见到那里其他的师父,从她们脸上好像看不出她们对我有什么太大的印象,没有我们“俗”人那样丰富的面部表情,也肯定没有见面时的激动拥抱。我现在仍然在看书,也更学到了,哪怕不坐在清闲的佛堂里面,就可以觉得清闲和自在,那是因为清闲和自在应该放在心里,而不是看在眼里。不过我始终是自由散漫的人,也不能断了各种的尘缘和欲望。相反的,”尘世间“的各种五光十色和惊险刺激正是我想要的,但谁能说,在尘世间的“得不到”和“已失去”之间来来回回,患得患失不也是一种修行。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