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05月12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读者文苑
马场
 作者:曾祥虎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期天去马场购物,几乎成了我们每周必做的一件事情。马场是一个露天自由市场,位于奥克兰西区,由于附近是一个赛马场,所以,中国人一般都称其为马场。像马场这样的露天自由市场,在奥克兰有几个,如中区五月街近旁的五月街自由市场等。但以西区的自由市场最大,最兴旺,方圆占地数十多亩。马场赶集每星期一次,时间在星期日上午,每到赶集的这天,一大早,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耒到这里,摆摊设点,抢占摊位,有的乾脆将大蓬车开到摊位点,作为摊舖进行买卖。
  马场可谓是一个国际市场,来自五大洲的各国和各地区的移民,或探亲访友的人,都喜欢到这里赶集。各种不同肤色的人,各种不同语言的人,各种各样不同著装的人,有缠著头巾的南亚和西亚的,有不管男人和女人穿著围桶裙的原住民。所有这些使得马场集市,具有一种奇特的色彩。
  不少中国老人喜欢去马场购物,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场时令蔬荣、水果新鲜,且价钱便宜,还可以任意挑选,可以讨价还价。另外,更主要的是,在这里可以见到许多语言相通的华人。马场赶集的先一天,有些中国老人就互相打电话,相约去马场相见。在异国他乡,老人们最感到不习惯的,除了家里几个人外,没有说话的地方,没有思想交流的场所。周围多是洋人语言不通,与洋人见面打招呼,除了你好,早上好,谢谢,几句拗口的英语外,就再也没有词了,成天闷在家里感到寂寞、孤独。有的中国老人不习惯这种生活和寂寞,没呆多久,就回中国去了,而在马场可以见到老朋友,也可以结识一些新朋友,略解寂寞之苦。在这里可以交流各自家里种了那些蔬茉,国内家乡的各种情况,儿孙在奥克兰生活工作状况,等等。
  马场的东西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有新西兰本地莱,还有印度菜、泰国菜、日本菜、韩国菜,最让中国人喜欢的,是这里的用中国品种生产出的各种蔬莱瓜果。比如,广东的莱心,上海的上海青,还有中国各地不同品种的苦瓜、黄瓜、金针菇、四季豆等。豆制品类在奥克兰商店是没有的,但是在马场各种豆制品,水豆腐,干豆腐,油炸豆腐,豆腐脑,豆皮等,大家熟知和喜欢的家常食品,都能买得到。不仅如此,近几年中国皮蛋、咸蛋,也在马场有售。在马场靠后的地方,有一处专事销售各种海鱼和贝类的摊点。经营此类的多是本地的毛利人或南太平洋岛屿的移居者。新西兰是四面临海的海岛国家,它的任何地方距离海岸都不超过一百二十八公里,海产品资源极为丰富,所以,到马场赶集的中国人都怀著特别兴趣,挑选一些自已喜爱的鲜活鱼类或贝类回去。在马场销售这些的以毛利人或一些岛民居多,他们的先民主要以捕猎海中鱼贝为生,有丰富的捕捉经验。在一次海岛旅游时,笔者目睹了毛利人男女,在齐胸深的海水石堆中,采摘一种名为青口的海贝。这种海贝生活在海湾近岸处,易于采摘,如果遇到海贝多的地方,一天可以收获数十斤。青口这种海贝在新西兰有多种食法,毛利人还保留著生食法,他们将捕捉的青口撇开两片硬壳,取其鲜活的肉放入口中,吃得津津有味。他们觉得这种食法比熟食方便,更有营养。另一种比较简易食法,先将青口外壳洗净,然后放入锅内,锅中的水要盖住青口,水烧开后约两三分钟其两片外壳会自然裂开,即可出锅食用,取出壳中鲜肉,再佐以姜葱蒜酱油等,其味极其鲜美。奥克兰的大超市里,还有将青口制成熏烤罐头出售。在马场经营的海食品,有各种海鱼、海蟹、海鰻、牡蛎、海虾、海蜇等。
  朝马场东南方向走去,再上一个小斜坡,是一个专事买卖二手货市场。这里货物花样繁多,各种农用大小工具,大的有拖拉机,小的如铁掀、小撬、小锄、小刀、吸尘器、小时钟、热水器,还有电脑、电话机等家用工具。此外,还有毛利人手工制作的木制的和贝类制作的小工艺品。有的二手货质量倒不错,价格也合算,还可以对价还价,语言不通,比比画画,作手势交流,彼此彬彬有礼。卖二手货的人,从其外貌,衣著服饰,多为中东、西亚人。
  到马场买莱和卖莱的中国人不少。有的卖菜的是自己租地种莱,然后到这里卖的,可谓家庭式的一条龙作坊,也有从种植者那里批发,然后到马场卖出。在马场常年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中国人打工者,他们中有的是,到奥克兰不久的中国移民,尚未找到较固定工作的,有的则是到奥克兰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利用星期天或休息日获得一点收入。有一位洋人大汉,在马场有一个固定的舖位,是专卖北京鸭的。这位洋老板,顾有两位能说一口流利漂亮普通话的小青年,看上去年龄最大不会超过二十岁,每逢星期天马场赶聚,他们站在前台热情招呼顾客。鸭分六、七、八三等。六号鸭最小约一公斤至二公斤,每只二元五角新西兰币,七号鸭比六号鸭稍大一些,每只三元新西兰币,最大的八号鸭,每只三元五角新西兰币,生意很红火,有时还供不应求。在马场水果摊或菜摊都有中国留学生,利用假时或休息日给人打工,是常有的事情。在奥克兰市,中国人开的店舖或超市留学生打工,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人们见了也不感到奇怪。中国人在国外打工做什么的都有,最近有一位华人,每逢马场赶集的时候,都来到这里兜售中国乐器,在大约两平方米的地面上,摆放著二胡、笛子等,站在那里反覆地吹著,对门山上的姑娘……,以吸引众人,是听者不多,购买乐器者更少。在奥克兰类似这样的移民者谋生存的,在某些其他地方时有所见。例如,在洋人经营的大超市或大商场里,华人摆著画架招揽人们画像,或者找一个地方掛著人体穴位图,摆设著推拿按摩桌椅,并写著按摩什么穴位多少价格,欢迎人们,但是,应画者和来按摩的人,寥寥无几。对此,笔者暗自思忖,华人在外也真是不易啊。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国诗人某某,十几年前移居奥克兰,在奥克兰一个小岛威毫克,据说曾经做过养鸡和别的工作,均无所成,最后生活没有著落,先将其妻杀死而后自杀身亡。移居到奥克兰的中国大陆的人,在此小岛游玩时,往往谈及此事,并将此岛称之为某某岛。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