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05月21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资讯教育
我看《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
 作者:张老师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几天前,微信朋友圈的《妈妈在伯克利毕业典礼上却说:这四年我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一文,一上传就迅速突破10万次点阅量。儿子刚刚从「伯克利」毕业的一位妈妈Connie陈述自己「培养孩子的一些失误」,「伯克利」指的是UCBerkeley(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Connie的用心、坦诚和真心分享值得肯定,不过,审视该文和文末众多看法分歧的跟帖评论,Connie和儿子的经历确实有许多省思检讨的空间。

  那不一定是失误,更未严重到「失控状态」
  Connie送儿子去美国留学,她说:「我孩子现在在伯克利读大四,5月14日毕业典礼。他学的大专业是生物,具体专业是免疫和神经科学,他准备申请医学院,准备考MCAT。」四年下来,儿子在学习方面非常努力,GPA拿到了3.5(满分是4)。
  Connie表示,儿子的第一项抱怨是「不该去读伯克利」,当初如果选择另一所以奖学金获得录取的文理学院,可能得到较高的GPA。Connie说:「生物非常难,有75%的孩子都读不下来,按说3.5也不算低了,但如果申请医学院,就远远不够了,一般都要3.8-3.9,因为在伯克利竞争比较激烈,所以他的成绩不高。」
  我特别和居住美国三十多年的老同学Jennifer讨论这篇微信文章,她们一家五口有三位是Stanford校友,另外两位毕业于哥伦比亚和康乃尔,三个孩子之一正就读于医学院。Jennifer表示,Connie和儿子对于美国的医学院申请似乎不甚了解,任何本科专业都能申请医学院,不一定是念生物专业最有利,只要修过有机化学等学科,GPA和MCAT的分数够高,都有可能获得医学院的面试资格。
  美国大约有150所医学院,一个学生同时申请30所以上司空见惯,能获得几所面试通知就不错了。伯克利3.5的GPA加上高分MCAT(满分40),如果不坚持名气大的医学院,并非毫无录取机会。美国的每一所医学院都严格筛选学生,医学生个个都是学霸型兼全方位优秀,国际生的申请难度本来就高于本地生,这时候还摆脱不了名校情结就非常不现实了。
  Connie儿子的第二个抱怨是「伯克利的老师不会讲课」,老同学Jennifer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美国大学的上课方式非常多元,「课堂讨论」才是教学的主流,学生排排坐、听讲抄笔记绝非一流大学的正常上课方式。四年的学习,结论竟然是「伯克利的老师不会讲课」,如果和UC-Berkeley的学术成就、校友在职场上的卓越表现对照,Connie的儿子应该检讨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法。
  Connie把儿子的两个抱怨当成自己「培养孩子的失误」,她又说:「在留学前的学业和申请准备,我觉得我是做得相当不错的,申请做得应该是相当优秀的,但出去以后的学习我觉得就完全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儿子以还算优秀的成绩从UC-Berkeley毕业,如果因为申请医学院不如预期顺利,就漠视了许多价值非凡的体验和经历,那是沉稳的、成熟的父母不该有的偏差。
  Connie不一定犯了失误,儿子更无「失控状态」,我看到的,反而是Connie母子的焦虑和心态上的急功近利。这种情况,如果换成另外的父母,他们可能以儿子「GPA3.5、伯克利毕业」为傲呢!人生的境界是否海阔天空,往往决定于一念之间。

  放手吧!不要做「直升机父母」!
  有一种父母,没事就常往学校跑,帮孩子看头顾尾。他们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点,总是为孩子安排各式各样「对他好」的补习或才艺活动。他们无所不在、无所不管,在孩子的上空盘旋并监控一切,几乎介入了孩子所有的生活和学习,这就是大家听说过的「直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过度介入」与「过度焦虑」正是「直昇机父母」的重要特征。
  Connie说:「孩子出国前就想好要学生物专业,未来想考医学院,当临床外科医生,但我当时非常武断,让他选择了伯克利。」看看该微信文,我猜测在儿子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包括升学顾问的聘请和辅导流程,Connie应该介入很深,只差没办法替儿子去伯克利读书这一项。
  Connie又说:「在美国申请医学院是非常困难的,申请上了以后接下来大概还有四个考试。申请之前的MCAT就整整考了7.5小时,孩子早上7:50进去,吃的也没有事先准备好,哪知道中间不能出来,一直考到下午才结束。」老同学Jennifer表示,她女儿Stanford本科毕业的,考MCAT之前一样得参加培训和模拟考,Connie的儿子怎么会连个MCAT考试流程都没弄清楚就上考场,只能怪万里迢迢,直升机无法飞到伯克利的上空了。
  Connie表示,4年前的2012年10月份,她去伯克利开「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像入学时那样兴奋了,更不像原来那么阳光的样子,孩子的第一学年才开学不久啊,阳光也收敛得太快了吧!老同学Jennifer非常疑惑,美国大学怎会召开中小学一样的家长会,美国人视18岁以上的大学生为成人,父母连直接向学校查询孩子成绩的权利都没有,成绩单一定直接寄给学生本人,很多事情都属于孩子的个人隐私,孩子得自行负责。美国大学会举行Parents Visit,让家长去参观学校或旁听课程,但是,大学教授几乎不可能一对一面对家长去评论的孩子的成绩或行为。
  温室中的花草,那堪风雨摧残?太强势、照顾孩子太周延的父母,对孩子的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面对挫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整个心智发展都是不利的。一位纽西兰的洋人老师曾经告诉我,有一份报告指出,在纽西兰,单亲爸爸带大的孩子,长大以后的平均成就高于单亲妈妈带大的孩子。新世代的父母是否需要一种新教养观、新价值观,并据以思考真正「爱孩子」的方式?
  Connie除了提及儿子的两项抱怨和在伯克利的「不快乐学习生活」,文中见不到儿子自己一丁点的正向思维,这跟我所理解的绝大部分「伯克利学生」迥然不同。至于Connie念兹在兹的「批判性思维」,那不是泛读加精读的阅读经验即可培养出来,从小时候开始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体验才是关键。
  我要安慰一下Connie,您有一个很棒的儿子,但是,请赶快调整一下您的教养思维。儿子的伯克利四年绝对不会白过,它至少让您发现了儿子的软弱和不足,亡羊补牢还大有可为。儿子在伯克利四年,一次也没吹过萨克斯风,那个不是重点。儿子自己该面对的、属于孩子自己的,请还给孩子!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