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07月02日
新闻内容
第B02版:先驱文化
归去来亭--寻找毕加索
 作者:梅石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生活在奥克兰,身体习惯了忙碌,心灵却常常远行。那些平凡庸常的琐碎里,偶尔闪现的一丝光亮,是我想要凝固的瞬间,那是我心底里的桃花源。电邮:meistone2016@gmail.com

  旅行对我来说,彷彿是进入一个时光胶囊,来到了另一个时空:心情换掉了,眼光换掉了,整个人像是遇见另一个自己。这个轻松、自在如神仙般的自己,在旅途中,点点滴滴写下了一本“流水账”,却是我平常不时会拿出来重播的,因为,想回到那份自在中。下面的这片《寻找毕加索》就是我4年前和好友Grace去法国做了一个较为深度的自由行时,边走边写的。

 

  昨晚临睡前,Grace问我明天怎么计划的?
  我说不著急,我们先去地铁站买好票,熟悉一下巴黎的地铁,为接下来的“游城”做准备。
  早晨起了个大早,因为是周末,我们下榻的酒店地下虽是地铁站,却因为地下商场而要到十点后才开门,好在酒店对面就是城郊铁路站,我们就做了一站火车然后换成地铁,来到了我们在巴黎探游的第一站——蒙马特高地。
  所谓的“高地”其实是因为巴黎整个城市是块平坦的盆地,而蒙马特便是中间缓缓升起的一个山丘。它曾经是个村庄,后来才被收入巴黎作为第十八区。
  蒙马特因为曾经在二十世纪初,聚集了一批近代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比如毕加索,达利,威尔玛等等,而成为与左岸的蒙塔帕纳斯遥相呼应的巴黎右岸艺术氛围最浓厚的区域,加之山顶的圣心大教堂,附近赫赫有名的红磨坊,各色出名的夜总会,酒吧使得这个区域散发著宗教、艺术、香艳、沉沦的混杂气息。
  我们沿著缓缓向上的阶梯来到圣心大教堂,绕行一圈后,我便凭著直觉和Grace散步沿著教堂左侧的道路走下去,墙上开始有一些涂鸦和看似的画作,再右转,竟然是个熙熙攘攘的小镇。我这才意识到我们无意中找到了赫赫有名的蒙马特高地艺术家聚居的村庄。
  这里的房子看起来都像画家或雕塑家信手捏造出来的,路也是弯弯曲曲伸不直似的,房子也是高高低低、错错落落的,狭窄的主巷道两

  

  边都是咖啡馆和餐厅,想必当年那些落魄的艺术家常常会聚集在这里,他们该不会想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这里是游客不断涌来的旅游胜地,人们在攒动的人群里不停地寻找他们当年的踪影。。。。
  我在一个街角的咖啡馆,选了个角度,和Grace互相留了影,又在一个斜坡的岔路口,倚著路灯桿,取了远处教堂的圆顶,又互相留影……然后在小镇的旅游巴士的两侧看到了这个取景刚好是当年的大画家在名作中描绘过的。
  Grace发挥著她的幽默本色:“怎么一不小心和又画家想到一块儿了呢?”
  沿著小镇来回走了一圈,照片也拍了,可是怎么没见到一个画家的故居呢?我有点儿不甘心,就回到小镇找了一个在那儿替人画肖像的小伙子问路(法国人大都不会英文,年轻人据说稍稍好些),我这边著急问路,他那边一个劲儿地夸我太美了(要给我画像赚钱),我只好打断他:我已经画过了。他举手指著前方,说著一半法语,一半英文,我借助他的身体语言的指引,沿著他指的方向再次走下去,越走越不像,见到路边坐者一对老年夫妇,上前打听,他们完全不懂英文,倒是热心拿著导游地图给我看,全是法文,还是不懂!
  看来,不可强求。于是,我们随便挑了一条小路,打算就这样边走边下山了。走著走著,来到一个路岔口,街角上,有个餐馆酒吧模样的建筑,上面还竖著一个风车——又是一个画家作品里的街景。端详了一阵儿,然后准备顺著下山的那条路走下去。这时,我无意中抬头,发现路边的一排黄色公寓的墙上贴著一块一尺见方的大理石牌子,法文的,但毕加索的拼写我是认得的,还有他在这儿居住的时间。
  照Grace的说法:这就叫有缘,想不遇到都不行。
  嗨,可惜这位大画家已作古,要是和活著的他有这样的缘分……
  想什么呢?!
  下了山,时间正是午后,初春的阳光照在颈背上暖暖的。我们不想浪费这大好春光,决定再搭地铁前往蓬皮杜艺术中心。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