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08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B04版:先驱文化
在新西兰,幸福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谈生活,谈社会;谈邻里,谈教育;
  一家之言,一管之见,一窥之豹;谈家谈社会,谈教育谈老人;有点英语,夹点古语,还有俏皮的网络语,都是纽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时时思索,与时俱进,坚持简单的幸福...樱迪芍园,秋意渐浓,也希望分享大家的真知灼见眼界见闻。联络信箱:vivian@chnet.co.nz


  在新西兰住得越久,越有些confused,不同族群给人的感觉很不太一样,基本是:
  毛利人岛人总是一家大小,成群结队,穿著Warehouse买的廉价衣衫,或海滩或者周末地下车库小食档,载歌载舞,开开心心;
  白人们(pakeha)一般来讲,衣著整洁,说话温和,低声细语,在酒吧,也是高声大嗓,会突然蹦出很响的一笑,手里端著酒杯或者啤酒,他们或者海边或晨光或夕阳里,海边遛狗,或各种运动,或者随处都有一级奶爸跟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一起...
  或者,现在因为民族融合度好,据说名义上的毛利人岛人其实百分之六七十都有白人(主要是早期英国人)血统了...
  亚洲人里如马来华人新加坡华人台湾香港也基本保有自己文化之外,自娱自乐,也算蛮融融...
  但是,有意思的是:唯有大陆过来的我族人,似乎总有在奋斗,在征程,难以安安静静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的感觉,似乎总是有无数的不平之气:孩子一定要争先,对万把公里之外的祖国“爱之深责之切”,“拳拳之心”,“深切期望”...
  过来一两年如此,其实也可以理解,十年八年如此,也不算过,可我不断发现来了十几二十年的,不少也是如此!
  除了年节,很少看到老少三代,或者夫妻带著孩子,怡然地一起过周末,我是说regularly哈,不是偶尔一次生日那种...
  周六约了朋友一起活动,我家都是全家模式,而不少其他朋友,经常的,不是一天两天,那是基本持续数年的,都是妈妈+娃娃模式...一般回答都是:男人们周六要上班...
  久而久之,我家那位常常成了Only Man...
  渐渐地,周六慢慢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家庭日,也不爱出去群聚了,就在家里,早上懒懒地醒来,九十点钟,就俺俩,或者丫头醒了就带上,去那条有名的有历史的,早期英国人从那里登陆的Howick小街上的巴黎咖啡馆儿,点上各自一杯的小白咖啡(flat white),一份egg benedict俩人分享,每周都那么规律地去,店主也熟了,偶尔闲聊几句,关于时事啊,运动呀,渐渐又多了共同相熟的其他朋友,那份熟悉亲切就这样慢慢滴漾开去...
  周六去Paris Cafe渐渐有了一种仪式感,偶必想著著装要稍微换换花样的,那位一要去,总是有一种小兴奋,我也被他感染著...
  Cafe出来,照例是去去周六market,这早市并不开很久,早晨几点开我是没碰到过,一般中午十二点也就基本收档过自己的周末去了。早市有麵包香肠,各种土特产,小工艺品,转角的音乐家,不长的小街总有两三个玩著各种乐器或者唱歌的音乐家,很有街头民俗的感觉...我自己买点时令的草莓蔬果就好了...
  街上那块小黑板是必须拍照的,每次的警句幽默都会让我们一笑,然后发到朋友圈跟大家分享一下,英语也就日复一日地在各种生活中渐渐丰富起来...
  下午做点修修补补,花园啦,冬天的木头啊,我给家人做些不那么赶的周末的食物啊...这一天就那么悠然地过去了...
  周日,就会稍稍外出一下,或远或近,远也就是个把小时左右的什么地方,近也就是附近二三十分钟处...
  母亲和儿子在家就必去教会的,他俩都是教会的活跃分子,母亲是教会的知名人士,在家也必是学术性的圣经阅读者,做很多笔记那种;儿子的表演也是从教会起步的吧?教会的青少年们不时都有任务,有些社区服务类活动,照顾教会里的弟弟妹妹小娃娃活动,或者节假日要拿节目出来表演,儿子总是最搞笑的那一两个角色,而他自己总是一副不在意的以逗笑大家为使命的不经意的样子...嗯嗯,他后来学表演类竟然达到了一个什么八级!还成了他们年级的公认的最好的public speaker!(公众演说家)!也是很多朋友口中的超级暖男,因为他经常都是陪著外婆去,一老一少的,成了教会里的一道风景,从外婆身边的小豆丁长得现在是外婆身边一位高大的温和的年轻人!这些都算去教会的意外收获了吧?
  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的日常里,一家人常常在一起,不时地,也有类似生活节奏的朋友,周末跟我们一起,最喜欢那谈谈笑笑间的不经意,少年们爸爸们妈妈们丫头,一起谈笑,那种愉快流淌在期间,少年的大笑,丫头的娇嗔,爹妈们的趣事,总是最醉人的节奏...
  因为专栏之故,已经稍微有些久远的某些社会生活又有些许回到视野,才发现,某些人某些角落,依然还有那么多焦虑不平之气:忙得三头六臂都不够使的年轻的妈妈们,要平衡孩子的学业(亚洲人对孩子学业的要求应该是全社会平均的两三倍以上吧,不弄成学霸那就不叫华人,除非实在弄不成...),还要上班,还要应付上一代的各种育儿指示或者面对隔代宠坏了的孩子的无数行为问题;男人们喝喝酒打打球钓钓鱼还是觉得无聊,壮志难伸啊!一起不够风发!新西兰的事儿,因为语言问题,因为社会文化又不熟,自己鞭长莫及,那就拿故国说事儿唄!无数的痛心疾首,无数的“要是我来管,立马中国走向康庄大道”的感觉,要不就“打!南海要打!小日本要打!菲律宾欠揍!美国!米国!你TMD干嘛就跟我们过不去?!...”
  基本只要聚会就谈赚钱谈房地产,各种买地买房子建房子,弄得“主流社会”一看:哇塞!买房买地的交易记录上都是亚洲人的姓誒,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什么的,“海外华人”来炒楼了,要限制海外资金!其实一查,“海外的不多呀”,至少没有想像的那么多!不少都是本地华男华女闹的...
  老人家们多半也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的。带孙子孙女们是主要使命,跟媳妇儿闹闹矛盾那也是日常,公车不会坐,胆胆怯怯的哪儿也不能自己随便去,除了少数年轻的老人胆儿够肥学会了开车以外,多半也是为了方便接送孩子,并不是主要为了自己的自由。
  “主流”的老人们的生活?翻翻报纸:40、50、60岁单身的聚会;瑜伽;很有名的到处都有他们的印记的慈善机构Rotary Club就是著名的老人“俱乐部”,Grey Power(“白头发力量”)更是退而不休的老人们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党派,每次大选,市长候选人,总理候选人必去拜访这班爷爷奶奶级党派,听取意见;一起做手工...就是没怎么见过给成年孩子每天做饭洗衣带孙子的,偶尔,成年的孩子们没空,请爷爷奶奶偶尔接接孩子倒也算平常,但一般并不日常。
  所以,华族老人们总是很少有开朗的笑容,也很少有邀请其他老年朋友来家做客的,也不是很敢自己外出,自然视野也就渐渐多了柴米油盐,自己多半还不是当家人...
  唉,想想都是有点小憋屈...那多余的能量怎么办?当然只好释放在家里了唄,加上虽然照顾孩子,但孩子的中文能力越来越弱,也不可能进行更深层的交流!老人的方式可能跟新西兰的孩子成长的思路又接不上轨道,老人又没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成年儿女们还要“打拼打拼再打拼”...
  尽管中国人的经济能力远在社会总的财富平均线上,还看来还是没有任何迹象会缓一缓脚步,丈夫多一点时间跟妻子“你挑水来我浇园““你耕田我织布”,那虽然是做事儿,但可不做事的闲档儿还可以说说话儿逗逗趣儿么?挑水浇园耕田织布,都可以看到彼此的存在,享受彼此的相伴,现在呢?男人们在国内那样,在这里也不少那样,就是只享受跟基友们在一起吃吃喝喝,纵论天下大势,打打球吹吹牛,或者建个什么群,当当群主,虽然群里四五百号人,召集个活动,也就勉强凑个一二十人,或者当当侨领,跟囧基呀Phil Goff照个相,故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来了,得了内部消息,赶紧去酒店挥挥旗子,晚宴也许有机会遥遥亲耳听到那一般电视里才听到的声音,回国吹吹牛,也许照片掛在办公室里印在公司册子册子上,这也就是成功的人生之一了吧?
  似乎,国人眼里的成功,“采菊东篱下”,基本上也只在鸡汤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悠然”,想必那南山也必不是诗人眼里的南山吧?所谓:见山也已不是山,见水也已经不是不是那水,因为,悠然还是不悠然,那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悠然的世界,可观花,“一花一世界”,可观草,“一叶一菩提”,可以即之也温,踏花归去,可以闻到马蹄香...
  二三十岁,鬼子们在尽享青春年华,我们在赚钱;三四十岁,鬼子们在建设家庭,享受家庭,我们在赚钱;四五十岁,鬼子们已经安稳安然,我们在赚钱;五六十岁,鬼子们开始周游,我们开始带孙子;七八十岁,鬼子们进入新西兰幸福指数最高的年龄,我们天天身边是连交流都困难的孙辈还有忙得不著家的成年的儿女...
  在国内,我觉得可以理解。如果在这里,待了十几年还是这样的生活模式的轨道,我就真是有些不太懂了。
  世俗的成功: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发现都是偶发的事件,需要期待值相当高,如果,万一,久旱逢甘露--几滴,金榜提名时--落第,那期望值高的估计失望值也高,可不就各种不开心愤怒了么?
  现在各种愤怒国内是不少见的,这里还好,不过跟其他族裔比起来,华人的生气或者不爽指数还是比较高的。
  什么时候华人可以学会静心愉快滴过安稳的日子呢?平静中过出喜悦,淡然中品出滋味...
相关评论
匿名网友  于2016/8/29 15:13:47评论道: 评论IP:218.194.81.**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是啊:什么时候华人可以学会静心愉快滴过安稳的日子呢?平静中过出喜悦,淡然中品出滋味...
我认为可能是个长期传统习惯吧,我们自定义为是个多难兴邦的国家。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