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7年10月26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读者文苑
鸡毛掸子的“善意”
 作者:作者:零露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珮嘉:你好!
  来信说周末带安妮去图书馆时,看到好多洋人带著孩子排队借书,每个人都是一大兜子,足有十几本。你说,这洋人读书的民风,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相信。比起人家孩子一周要读十几本书的阵势,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少得简直让人绝望。
  你说的这场景,我前几年在悉尼和奥克兰的图书馆都见识过,当时我也是吃惊不小,本以为西方人对年幼的小孩子都是放任不管的,后来才看出来,原来,在孩子们肩上空空的书包、放学之后的疯跑之外,还有周末玩命读课外书这手呢。
  你随信寄来的替安妮拉的书单,我看了,真可谓古今中外、文史百科,无所不包。我想,安妮若是吃下你这副“方子”,非大补到将来看见书就反胃的地步了。你也真是,到了图书馆,看见人家洋人排队借书就知道发慌,其实,你该做的倒是应伸长了脖子仔细瞧瞧,那些和安妮年龄相仿的孩子借的都是些什么书,那才是关键呢。
  记得前年,一日,我陪安妮到学校附近的图书馆看书。那是我第一次去国外的图书馆,和你一样,我也是看到了好多家长给自己家的小不点往口袋里装书,有的足足装到20本,我好奇地问安妮,这么小的洋娃娃怎么可能读这么多书呢?安妮说,不多呀,外国书看著大,其实很薄的,字也大,要是书有趣,一会儿就能看完一本。她的同学一周有时要借两次呢!这样看来,安妮本不是个牴触看书的孩子,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选对书。不单单是选那些你认为有用的书,还要兼顾孩子的兴趣和承受力。
  记得我曾经一度想让琳达接触老舍先生的作品,我最喜欢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可是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理解得了旧中国的那些苦难事呢?不喜欢看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了。后来在翻老舍先生全集时发现,《牛天赐传》讲的内容非常适合十岁的琳达。
  后来,琳达果然看得如醉如痴,有时看到有意思的地方,还捧著书跑到我身边一边笑,一边读给我听。六年过去,今天,你看到了?琳达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老舍迷”了。可能你又会嚷嚷:这时间也太长了吧!不错,这个例子正是印证了四中的校长刘长铭先生曾讲过的:“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不仅如此,在这句话的前面,也就是在给琳达的《与谁同坐》一书的序言中,他还讲:“教育是师生相处的一段时光”,在我看来,这句话倒是很值得你我玩味的——我们身为孩子的母亲,其实也可算得是孩子的老师,但在我们的脑子里,老师,不一向就是指点迷津,发号施令的代名词吗?“相处”这个词所暗含的平等交流之意,早就被你我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或许我们这些妈妈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和眼前这个不諳世事的小屁孩儿“相处”。可你知道吗,我还真就想过,当然,那是在四十年前,幼小的我琢磨著:若是能和妈妈一样高的话,她一定就不会用鸡毛掸子吓唬我,逼我念那些她也不喜念的“三下五除二”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妨以这句话作为衡量标准,重新审视一遍你刚刚为安妮所列的书单,书单中诸如像《资治通鉴》《天演论》《美洲史》一类的读物,虽然很精到,要我看,不要说对于一个从小没有那么多阅读经历做铺垫的安妮,换了你,你又能有多少兴致读下这些“很有用”的名著呢?
  再叙
  姐姐
  《家书》专栏的90余封书信已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书名:《母爱的界限——写给中国年轻妈妈》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