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7年05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咨询教育
张老师谈教育 -《优秀是教出来的》人生胜利组也有软肋和脆弱,自殺绝非解决问题之道!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老师(张云腾)
  张老师在台湾担任教师25年。移民纽西兰后创办「奥克兰教育中心」,在台湾则成立了「张老师留学中心」。张老师是中文电台AM936教育节目《优秀是教出来的》主持人。他每年组织学生团访问美国、英国的大学名校,参加过50余场招生办公室的说明会、70多次校园导览。许多张老师的学生已经入读哈佛、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名校,他擅长于「教育规划咨询」。
  微信公众平台ID:besteduusa
  咨询邮箱:edu.to.best@hotmail.com

  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之后两个月,26岁的作者林奕含在上个月自杀身亡,一个年轻美丽的文学才女从此消逝。
  最新资料显示,台湾在15至24岁、25至44岁两个人口群体中,自杀分居死亡原因的第二、三位。日本刚刚公布的2017年版《自杀对策白皮书》指出,自杀是日本15至39岁年轻人口的第一大死因。统计每年每10万人口群体的自杀身亡人数,美国约13~14,日本18,南韩则高达28。这些数据著实令人触目惊心。

  他绝对属于「人生胜利组」,为何英年早逝?
  2012年8月8日是台湾的父亲节,38岁的林育谊医师在实验室里注射镇静剂加肌肉松弛剂,结束了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位医学院教授痛惜地说:「令人难以置信!他是台大医学院的超级巨星,是绝对的赢家。他的声望如日中天,我们都望尘莫及。」林育谊医师从小就是资优跳级生,台南一中毕业后考上台大资讯工程学系,一年后转入台大医学系。毕业后历经外科住院医师、基础医学研究,最后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博士学位。林医师返台后担任台大生化所助理教授,并率领一个研究团队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合作「老化」的研究。
  台大于2012年2月隆重宣布,由林育谊率领的研究团队揭开了一部分人类老化的基因谜团,该研究发现了两种蛋白质与「长寿基因」密切相关。这一篇论文刊登在最具指标性的权威生物医学期刊《Nature》上,林育谊是新闻发布会上闪闪发光的主角。他还有多篇论文先后发表于重量级的学术期刊《Cell》、《Science》上,在人才济济的台大医学院,林育谊属于学术殿堂里的顶尖人物,他也是同事眼中「最有希望获选为中央研究院最年轻院士」的明日之星。
  林医师的家庭生活美满,夫人同为台大医院主治医师兼助理教授,同时是研究团队的成员之一。他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也经常感念妻子的支持,认为这是自己得以离家赴美进修的一大关键。他是「人生胜利组」之中的佼佼者,到底碰到了什么想不开、过不去的人生关卡?

  什么是压垮駱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功者光鲜荣耀的背后,常常有外人难以理解的辛酸和苦楚。从《新新闻》的《抗老化权威林育谊为何轻生?》、《商业周刊》的《成功的特质,把赢家逼上绝路!》二文,我们窥见了强者的软肋和脆弱。
  林育谊医师自杀身亡半年后的2013年3月,《华盛顿邮报》报导指出,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室与林育谊共事过的DanielYuan研究人员表示,他曾针对林育谊的研究报告向《Nature》提出质疑,期刊方面请林育谊的研究团队说明和更正,就在林育谊应该提出回应的时间,他却在研究室注射药物自杀。
  林育谊和Daniel两人的互动不多。Daniel曾经对研究室使用的方法提出质疑,但林育谊有意扩大研究范围到人类基因组,也曾经邀请Daniel协助分析资料,但Daniel认为研究方法有严重瑕疵而未同意。
  后来发表在《Nature》的论文就是以Daniel不认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的。Daniel后来遭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解聘,双方不欢而散。
  曾经有人怀疑林育谊的研究是否造假,甚至质疑林育谊是否畏罪自杀,这是非常世俗、不道德且恶质的污衊,不值得我浪费时间去批判。如果要造假,他何必力邀Daniel参与分析资料?不过,林育谊、Daniel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当局三方之间的沟通确实出了问题。在学术伦理上,回应《Nature》论文问题的应该是林育谊医师本人,他既然不在世了,其他参与研究的人只负责一部分工作,很难出来回应,后来《Nature》正式撤回了该篇论文。
  台湾的精神科权威郑泰安医师指出,促成自杀的两大危险因子是「精神疾病〈忧郁症、酒癮等〉」和「生活的失落事件〈Loss of A Cherished Idea〉」。林医师回台湾后变成了「研究机器」,他「被迫」同时接下十几个高端的研究计画,追求完美的压力和完成计画的急迫感,再加上《Nature》论文遭质疑的回应压力,合并在一起就变成了「生活的失落事件」。
  高处不胜寒,成功者总有一份别人难以理解的孤傲吧!即使林育谊本人身为医生,在面对自己无法承担的压力时也应该寻求协助。如果「《Nature》论文」事件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林育谊的自我了断就未免太愚蠢了。

  别让成功的特质把赢家逼上绝路!
  郑泰安医师在访谈中表示,「失落的生活事件」是指84%的自杀者在不久前经历过重病、失去所爱、失去工作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达60%的自杀者所失落的是始终坚持、特别珍惜、非常抽象的一种信念〈Idea〉,例如自我价值感、个人尊严、理念或名誉等。这种信念足以驱策一个人走上颠峰;一旦无法维持,却也可能将成功者推入失落或毁灭的深渊。《成功的特质,把赢家逼上绝路!》一文作者提醒,不论是自发的或来自父母和社会的灌输,做为成功的工具,这种信念刚刚够用就好,别让它们凌驾你的真实人生!
  「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台湾的精神科名医王浩威指出,成功者常常要求自己完美达成任务以获得师长或老板的肯定。然而,完美主义者习惯于过度放大自己没做好的那一点,对小事耿耿于怀,对自己和别人都造成压力。资深的心理咨商师陈茂雄则表示,完美个性不是天生,是后天学习来的;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孩子长大后成就再高,内心往往战战兢兢、缺乏自信,这种个性若加上「自责型人格」,就很容易导向「我真没用,让一切都结束吧!」的自我毁灭心理。
  不论是「忧郁症」或「失落珍爱信念」所导致的自杀倾向,他们都处于痛苦之中。「自杀者想要结束的是痛苦,不必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结束痛苦!」多年前一位曾经要跳楼的女孩,我的这一段话点醒了她,让她重新找回了对这世界的希望。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