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7年06月20日
新闻内容
第B02版:先驱文化
美哉甜白釉
 作者:牧羊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色一道釉历来被视为瓷器赏玩的最高境界。也许是因为摒弃了图案和杂色的吸引,鉴赏者方能屏息凝神地欣赏釉色和泥土融合在一起创造的纯净之美。白釉瓷作为单色釉的一个品种,可谓是“单色釉中的单色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白色通常被认为是“无色、无色相”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白色通常给人的感觉是乾净、雅致、朴素的。因此,在单色釉系列中,白瓷可以被看作是最接近胎土原色最能让人回归本心的一个品种了。
  中国陶匠们对白釉瓷器的探索可谓源远流长。白瓷在汉以后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邢窑是白瓷烧造的成熟期,茶圣陆羽曾对邢窑白瓷有过“类银”、“类雪”的评价;优美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窑,南有景德镇青白瓷;元代枢府器质感厚润,是为甜白釉的前身。
  在瓷器审美方面,经过两宋数百年辉煌瓷史的洗礼和薰陶,到了明代,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工艺能让人眼前一亮。永乐甜白釉之所以有名,完全因为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偏好。作为历史个性十足而又神秘古怪的帝王,朱棣幼年便失去了亲生母亲,只得认他人为母,生在帝王家的显赫显然不足以抵挡高处不胜寒的清冷,从此养成了他古怪冷清的性格。传说他很早便失去了性能力,面对后宫佳丽的鶯歌燕舞,其心中怕也有许多怨悔与苦恼,是以他一方面通过接连不断的亲征、布施天下的郑和下西洋等活动彰显雄性,另一方面清净沉闷,城府阴沉。或许天下给予了朱棣太多的文治武功,也给予了他太多的缺憾与苦闷,终要有一件东西能够普照心灵,打开心结,暂时温暖其冰冷陌生的身影。《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见,朱棣对白瓷情有独钟,一代帝王的品位对于瓷器的影响极大,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故而永乐白瓷制瓷工艺上精益求精,取得了极大发展。
  明代景德镇的官窑白釉瓷器是在元代青白釉和卵白釉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最成功的当属永乐时期的甜白釉作品。甜白釉由纯釉石提炼,不含釉灰,白度较以往的白釉都高,不少作品克服了之前那种卵白色和青白色,烧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白釉产品。其釉色柔滑莹润,细腻洁净,细细观赏能使人产生一种从视觉到味觉转换的奇妙通感,彷彿在品嚐绵滑香甜的绵白糖--也许,这就是“甜白釉”雅名的由来。
  由于永乐甜白瓷的赫赫声名,后世屡有仿制。后世仿永乐甜白釉,以明代晚期嘉靖朝最为突出。嘉靖朝烧制的白瓷是明代景德镇白瓷中最易与永乐甜白混淆的作品,不仅胎釉相似,连造型也十分接近。明嘉靖甜白釉暗刻龙纹压手杯系仿永乐名器,坦口折腰,通体施白釉,器外壁暗刻云龙纹。这种形制的小杯在永乐时期甜白和青花都有烧造,传世量极少,十分珍贵,一般难以一睹其真貌。所谓压手杯,乃因其造型,拿在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稳地压住,故名;另有一说法,是“将杯覆合手中,大小恰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再有说法认为。
  压,即塞满、充实之意,压手杯器形小巧,拿在手中,刚巧塞满掌心,故名之。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了压手杯玲瓏可爱,除却饮茶的实用功能外,更合适于掌心把玩,甚得藏家喜爱。明末文震亨《长物志》卷十二<茶壶、茶盏>中记载:“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它应该就是明代文人所称盏中第一、可试茶色的茶盏。永乐本朝的压手杯已经十分难见,嘉靖所仿的甜白压手杯因与永乐原型相似度甚高,深受瓷器藏家重视永乐甜白釉的主要特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胎体的仰光透视,呈现出极为浅淡的粉红色,但又与龙泉窑中粉青有极大区别。二是釉面积釉处(近底和底部较明显)呈现虾青色。
  宣德早期釉面和永乐相同,极易混淆,但是宣德中晚期甜白瓷开始出现了特有的橘皮纹,所以遇到无款识的明代甜白瓷,均以橘皮纹判定永乐还是宣德。传世成化官窑甜白瓷多是薄胎,盘、碗、杯多见,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独有。清代后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识特征判定年代。清康熙甜白釉器主要仿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制品,官窑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乐款识。其中薄胎者仿的最多,也最好。但清代胎料与明代有别,仰光透视,闪青白色,没有其粉色,这是区别明清甜白瓷的重要依据。。
  今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新西兰鉴藏家俱乐部成员所珍藏的明代甜白釉压手杯。直径为75mm高30mm。赏瓷的最高境界以一道釉为古雅,其简朴大方,幽淡雋永,至为神化,引人入胜的自然美非彩绘可比。观赏明代甜白釉瓷器:如吸泉水,沁人心脾;如面迎冷冷清风。
  心情舒畅,如雾中观花,清奇飘逸,如品诗文,典雅含蓄;如聆古曲,雅韵永存。赏其丽质,疑是閬苑冰雪。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