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8年03月10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咨讯教育
张老师谈教育 -《优秀是教出来的》 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在现实与理智之间的拔河!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老师(张云腾)
  张老师在台湾担任教师25年。移民纽西兰后创办「奥克兰教育中心」,在台湾则成立了「张老师留学中心」。张老师是中文电台AM936教育节目《优秀是教出来的》主持人。他每年组织学生团访问美国、英国的大学名校,参加过60余场招生办公室的说明会、80多次校园导览。许多张老师的学生已经入读哈佛、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名校,他擅长于「教育规划咨询」。
  微信公众平台ID:besteduusa
  咨询邮箱:edu.to.best@hotmail.com

  2012年1月14日的本专栏题目是《新年的共勉,学习「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一晃六年过去了,这几年新移民和中小学留学生暴增,华社的父母们对于孩子成长的看法更加多元,做教育咨询邀约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家长的不安和焦虑却未曾稍减。我发觉,这篇旧作值得拿来「与时俱进」一番。
  很多家庭抱著「孟母三迁」的心态移民来这里,如今又得面对许多新的、陌生的教育问题。「学习看待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必修的、终身学习的功课之一,却经常被忽略了。「父母的自我成长,是最佳的教养孩子之道。」不正是当前微信朋友圈的热门话题吗?这里是纽西兰,其实,华社父母的有些焦虑和困扰是多余的。

  那个默默学习的孩子,我的一份牵挂!
  这是一个始终縈绕在我心头的真实故事。几年前,有一位先生送孩子到辅导中心来加强英文。孩子在这里出生成长,10年级了仅具备5年级的读写英文程度,他自愿降级跟小学生一起上课,甚至还留班重读同一级。为了给孩子足够的压力,爸爸要求孩子同时上低一个年级的英文班。爸爸每周两次从老远的地方送孩子来上课,这样子多管齐下一年后,孩子在学校里的各学科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位爸爸经常提及,他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学医。我多次看过孩子不同阶段的成绩报告,对他从小的读书方式和学习态度有所了解。这孩子没打好语文和数理的基础,读书的习惯没养成,上课时欠缺专注力,学习的企图心和积极性也不足,老师甚至怀疑他可能是一个「学习迟缓者(Slow Learner)」。到了高中阶段才寻求补救,虽然有点迟了,「进步看得见」依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父母执迷不悟地为孩子设定学医的目标是很不实际的。
  这位爸爸毕业于中国的重点大学名校,始终认为孩子和自己一样,必定也是块读书的料子。我一再提醒他,孩子在学习上的明显进展是值得肯定和高兴的事情,最好、最务实的做法是,依据孩子的情况、兴趣和能力,寻找一个适合孩子、能胜任的发展方向,学医不应该成为孩子人生的唯一选项。然而,这位一厢情愿、煞费苦心的爸爸经常兴致勃勃地诉说著对儿子的期待和梦想。
  这个家庭早已经移居澳洲,顺著爸爸安排、默默学习的孩子变成了我的一份牵挂。但愿这位爸爸能理解我的中肯建议,从检讨自己、了解孩子做起,努力学习「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

  健康成长、做一个正常的人,教授的期许!
  有一位大学教授的想法和智慧值得与大家分享。他表示,对于孩子的教育,自己有时感到迷惑。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超群的才能,觉得自己教育不到位;有时又想想自己,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却很辛苦,天天熬夜,觉得孩子不应走自己的路。教授说:「看到孩子的身心很健康,我又觉得自己是成功的。」
  这一位在现实与理智之间拔河的教授又说:「对那些学业成绩拔尖的孩子,我衷心祝贺他们,也为他们的父母感到高兴。」但是,教授的内心里常常会加一句:「但愿孩子真的感到幸福!」教授觉得,他是过来人,对孩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健康成长、做一个正常的人」,他希望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取得成功。讲白了,教授把孩子的事业成功放在第二位。教授坦承,自己的想法在理论上应该没有错,但是要做起来并不容易。
  您也许不认同这一位教授爸爸的想法,但是,教授在「看待孩子的成长」这件事情上认真做功课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生,一个有多个答案选项的「复选题」?
  人生和成长,很多事情属于「复选题」,甚至难有标准答案。什么是理想的教养方式?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最重要,这和努力学习、学业成绩好不一定存在矛盾。学习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伴随学习而来的知识积累、智慧增长和梦想成真,都足以愉悦一个人的身心。坚持人本精神的教育学者主张,父母和老师应该做的是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得以发挥潜能、适性发展。
  是否应该让孩子顺著自己的兴趣发展呢?孩子在成长阶段,父母和老师提供优质的资源和环境,促使孩子展现多元的兴趣、才艺是可喜之事,但是,更要教导孩子们学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且必须让孩子们理解,兴趣不一定要成为将来安身立命的专业,但是,多元的兴趣确实可以让生活和生命更加丰富。
  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美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不愿意放任自己的儿女自由发展,因为,商场上的拼搏让他们看到了真实社会中生活和生存的现实面。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女天资优异,相信「优秀是教出来的」,他们不愿意儿女的人生面临坎坷,当然也有很多人意在培养事业的接班人,因此,他们按著自己的想法规划孩子成长的路线图。不可否认的,很多这样的企业家和他们的儿女似乎创造了双赢的结果;事实上,企业家规划孩子人生而事与愿违的也不在少数。
  在这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AI世代即将颠覆未来的职场生态,人类的未来充满变数,孩子的人生,当然不应该是一个「单选题」!

  以爱之名教养儿女,但不能「爱不释手」!
  为人父母者皆以爱之名来教养儿女,「爱」的方式和智慧则有天壤之别。在一场教育问题座谈会中,有一位妈妈表示,太强势的妈妈、溺爱的妈妈、唠叨的妈妈、服侍儿女无微不至的妈妈,她们在教育儿女成材方面的影响是负面的,这个观点值得我们引为警惕!妈妈通常被视为我们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老师、永远的老师,妈妈们真是任重道远!
  日前有一位妈妈联系我,她不愿意看到念中学的女儿在医学院的申请竞争中遇到挫折,也不忍她将来在学医的过程中太辛苦,我只问这位妈妈:「她为什么要学医?」「女儿在学校里生物和化学念得特别好,她自己决定的。」我明确回覆这位过度担心的妈妈:「让您女儿去试试吧!」天下本无事,妈妈以爱之名而多虑了,挫折、吃苦还是有利于成长的重要元素呢!您知道吗?欧美纽澳的医学院里,阴盛阳衰的现象存在多年了,目前美国、英国的女男医学生比例是6比4。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事情不必、也不能强求。快乐是自己找的,压力和不快乐往往也是自己找的。父母放手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处方,以爱之名教养儿女,总不能爱到「爱不释手」啊!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