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8年04月21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咨讯教育
张老师谈教育 -《优秀是教出来的》 《张忠谋自传》,一个自我成长、终身学习的启示录!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老师(张云腾)
  张老师在台湾担任教师25年。移民纽西兰后创办「奥克兰教育中心」,在台湾则成立了「张老师留学中心」。张老师是中文电台AM936教育节目《优秀是教出来的》主持人。他每年组织学生团访问美国、英国的大学名校,参加过60余场招生办公室的说明会、80多次校园导览。许多张老师的学生已经入读哈佛、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名校,他擅长于「教育规划咨询」。
  微信公众平台ID:besteduusa
  咨询邮箱:edu.to.best@hotmail.com

  这本传记揭开了打造人生功底的歷程!
  《史怀哲传》、《米开朗基罗传》、《玉米田里的先知》、……,几十年了,这些传记始终摆在我的书架上,当然也随著我漂洋过海来到纽西兰。出外旅行时,我喜欢带著读过的传记在旅途中翻翻,此刻正带著学生团访问美国东西两岸的大学,这将是我第十一次拜访张忠谋先生的母校哈佛、MIT(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张忠谋自传(上)》自然变成了我随身书的首选。
  我喜欢以合适的传记书当成礼物送给亲友。侄儿获常春藤宾州大学工程硕士后任职于纽约的电脑软体公司,几年前奉派回台北创办台湾分公司,我赠与他天下文化出版的《张忠谋自传(上)》一书,勉励他以张忠谋先生「自我成长、终身学习」的智慧为师。很意外的是,张先生早已经是侄儿的偶像,侄儿甚至将在美国出生的儿子取名为Morris Chang,这下子可就真的与张忠谋先生同名同姓了。
  张先生出生于中国大陆,童年在香港度过,接受美国的高等教育和职场洗礼,最后创办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事业于台湾。是怎样的人格特质与成长经历成就了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企业家、科技人?66岁这一年,张先生坚持用中文一字一句完成这本从出生到33岁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博士期间的自传。尽管他疏于使用中文将近40年,全书依然文词优美且质朴真实,谈论科技问题则无一处艰深晦涩。此书于1998年出版,至今多次再版,二十年过去了,下册依然在无数读者的期盼中。
  《张忠谋自传(上)》的第一章名为《「大时代」中的幼少年》,描述18岁之前逃难三次、住过六个城市、换了十个学校;其间经历过枪砲和轰炸,穿越过自上海至重庆的抗日战线;最后更尝到了离家去国、不知何日是归期的悲哀。第二章至第五章依序叙述《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进入半导体业》、《初试啼声──德州仪器公司》、《重拎书包──斯坦福大学》。
  张忠谋先生于54岁时应邀回台湾担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后来创办了全球闻名的《台湾积体电路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简称TSMC)》,TSMC的市值在不久之前超过了科技巨人Intel。
  根据媒体的研究和张先生在多次演讲中的告白,「洞察力」和「勇敢付诸实行」是张先生在激烈竞争中得以胜出的要素,这两种特质的功底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张忠谋自传(上)》一书给出了具体的答案。

  余秋雨先生精彩剖析张忠谋的前半生
  余秋雨先生为这本书所写的推荐序《大时代的创造者》颇具画龙点睛之妙,他引用容格(Carl Gustav Jung)论述「现代人」的定义、感知和孤独,展开了剖析张忠谋的序幕。容格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他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第一章中论述「越现代,越孤独」,余先生认为做为高科技的领航者,张忠谋是走在时代尖端的现代人,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余先生指出,张忠谋在台湾的傲人事业都创建于高龄岁月,与人们心目中那些年轻而富甲一方的科技新贵、知识经济偶像截然不同,张先生是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杰出代表。余先生又说:「他在哈佛的一年,几乎全方位地沉入了西方文明,从荷马、弥尔顿、莎士比亚、海明威、奥斯汀、萧伯纳,读到邱吉尔的二次大战回忆录和历届美国总统的演讲,同时订阅美国主要报刊、听音乐、看演剧、参观博物馆、参加球赛和舞会、结交美国朋友,如此覆盖辽阔,却又如飢似渴,当然会影响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但从生命的全程来看,真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从根本上对自己进行了一次重新塑造。」虽然只在哈佛大学念了一年,他的哈佛同学优秀又多元化,加上波士顿丰富经典的文化饗宴,这一切确确实实开启了他的智慧与心灵生活。
  张忠谋先生喜欢引用海明威的话,把自己在哈佛的收获比喻成「可带走的盛宴」,他认为这场盛宴滋补了他的一生,影响及于后来主持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产业《德州仪器公司》、回台湾创办高科技企业,甚至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展现的从容、智慧,在在皆受益于从哈佛开始的重新塑造。
  大一结束后转学到MIT念大二,完成MIT硕士学位课程之后,张忠谋两度报考MIT博士班皆失利,这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打击。许多年后,他把在MIT博士班考试落第视为他一生最大的幸运,因为进不了博士班,他误打误撞地闯进了半导体业。余先生如此解读:「一生最大的打击变成了一生最大的幸运,这里划分出一种重大的观念差异。张忠谋先生从这个事件进一步确立了不追慕虚名、不随波逐流的自主性、实效性理念。」
  紧跟著实效理念后面的必然是创新理念,创新是现代高科技企业生存和竞争的本钱,企业强大才是真实效!张忠谋修鍊了丰沛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科技功底,信仰「终身学习」,造就了他不逊于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很多人说:「没有张忠谋,台湾的半导体生产不可能登上全球第四的宝座。」
  余先生心目中的张忠谋是「一位杰出的实践家、一位深刻的思考者」。他说:「做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张忠谋先生从者如云、一呼百应,但做为一个思考者,他还是有点孤独。……。他很少应酬,喜欢独处,做的是人仰马翻的热闹事业,过的是云淡风轻的安静生活。」
  张忠谋的双眼捕捉著天边任何一丝与本业有关的创新信号,而两耳却天天受到最纯粹的宗教音乐洗涤。余秋雨觉察到,张先生的事业、生命和文化,三者之间是那么地和谐、又那么地支离,结果便构成了一种支离中的和谐,最终达到了多元平衡的境界,这是多么不凡的生活哲学!

  传记是「终身学习者」的最佳教材!
  有人请教张忠谋先生:「您觉得人该如何面对竞争这件事?」他引用在哈佛时读到的圣经名言:「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因为『时间』与『机会』。」他这样子诠释,别人比你有钱、比你成功,并不表示他的能力比你高,也不表示他比你有智慧,问题在于,你未能抓紧成就自己的时间和机会这两个重要因素。他认为,人不必要比来比去,心胸要放开阔一点。
  回首来时路,张先生曾经想朝著文学方面发展,父亲一席「会饿肚子」的警告让他打消了主意。如果不是遭逢战乱,他不会前往美国,可能就无缘参与那半导体蓬勃发展的1950-60年代,原来,有许多人的人生都是误打误撞的结局。张先生已经宣布自2018年6月上旬股东会议后完全退休,TSMC的领导层从此开始按新布局运作。我从他的自传推敲,当年《德州仪器》总裁日理万机,在50年代是半导体行家,60年代开始与半导体脱节,70年代终成外行。岁月不饶人,可悲的是这位总裁竟然不知道自己已经与技术脱节,当年在半导体业叱吒风云的《德州仪器》就只能徒嘆「我们曾经辉煌」了。张先生在传记中写自己,同时触及了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人事物,传记和传记中的故事,促使87岁高龄的他毅然决然宣布引退,人生得以优雅退场终究是美事一桩。
  张先生认为「终身学习」不等同于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前者是有目标、有纪律、有计画的学习,它可以累积有用的经验和收获、提升生活乐趣、确保思想永远年轻,更会是一生当中成功的契机所在。张先生以「追忆是享受,动笔是煎熬」来形容写作自传时的心境,然而,成功人士的传记堪称是读者们终身学习、自我教育的最佳教材之一。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