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版下一版 》
  • 每周热点回顾
    2018年09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A01版:首页
    青春无遗憾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 (二)
     作者:廓如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Northart 画廊
      

    Northart 画廊




      迈出国门后,在海外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会有怎样的经历与体验?本报《慢生·快活》栏目邀请新西兰的华人朋友说出自己的故事。

      主人公:徐淼(英文名Mia)
      女,80后,助理策展(Northart Gallery),现居奥克兰

      大家好,我是徐淼,来自西安,现持学生签证,在奥克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原本有国内事业单位编制,但年届三十,辞职留学,选择这条道路的人,不知道多不多呢?在国内有硕士学位,出来又再多读一次硕士,选择这条道路的人,也不知道多不多。
      但这,也许依然像当年我选择大学专业时那样——女生,学考古算得上冷门,只因为我喜欢。
      对外在环境我觉得随遇而安就好,但对自己内心却还是坚持的。可能也正因如此,阴差阳错,却让执著于文化历史的我,现在进入了新西兰的艺术和策展领域。
      我目前供职于拥有20余年历史的Northart画廊。这是一间公共画廊,受Lion Foundation和Kaipatiki地区议会支持,我能够加入其中也属于机缘巧合。
      公共艺术机构的首要任务是服务本地社区,而这家画廊位于华人数量非常大的Northcote地区,因此画廊的总监Wendy很希望找一位能说中文,最好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试一试。可是,这个地区华人虽多,从事艺术行业的仍属于少数,因此画廊总监开始向朋友咨询、寻找合适的人选。
      而去年,中国著名策展人廖雯女士来到新西兰举办了一场高质量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特色》,并邀请新西兰艺术界非常知名的LindaTyler开展一系列公共项目。(详见新西兰中文先驱报2017年08月17日A1版《跨越文化时差,剖析中国之谜》)
      在此期间,我有幸陪同Linda出席并进行翻译,因为她正是我就读专业的大学导师。导师感受到我对文化和艺术的热情,因此推荐我来到了Northart画廊。(註:Linda Tyler,新西兰艺术界著名评论家与策展人,也是目前正在举行的《他山之石》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的策展人之一,详见新西兰中文先驱报2018年8月18日A1版《他山之石:以新西兰之眼看中国》)
      工作约半年时间,我从最初的简单翻译,到与华人社团合作举办端午节庆祝活动,再到现在组织举办一场新西兰华人当代艺术家群展,渐渐朝著策展人方向成长,我真诚感谢Wendy和Linda这两位优秀导师给予我持续的支持与帮助。

      (一)
      小时候在西安,我父亲常带我去看碑林、大雁塔、博物馆,他毕生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我母亲曾是中学语文老师。也许是自幼受到家庭和古都长安的环境影响,长大后的我选择了西北大学文物保护学专业,希望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大学时我去考古现场多一些,包括墓葬、石窟等,比如陕西乾陵(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墓)附近,埋葬著他们二人孙女的永泰公主墓。当时我也热衷于志愿者工作,在西安数家博物馆做过讲解员。
      毕业后,我先后在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甘肃一家考古所工作,几年之后再重返母校开始攻读文物保护学的硕士学位。
      在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有工地(发掘现场)和实验室等不同分工。
      工地多在户外。像我硕士研究生的课题,是关于西安咸阳机场附近(汉景帝)汉阳陵的植物保护。一般陵墓暴露于空气中,受气候、风雨、水文等影响不免生长一些植物,它们有些可防止雨水冲刷,起到加固作用,但也有些会起到破坏作用,又例如它们能帮助土壤储水保水,但如果乾湿波动太过频繁,则会对文物不利。
      我们需要在现场收集数据、调查观测和开展研究。一般上、下午不同时段都要采集样本、录取土壤数据等。西安冬天非常冷,零下几度,无法很长时间呆在户外。夏天则一天会在户外六七个小时,需要戴帽子、穿长袖,因为陵墓顶上风吹日晒无处躲藏。除了带上饮用水,鞋帮和袜子也要高一点的,否则丛生的野草会划破脚踝。夏天蚊子也很多,野外有时会见到不知是什么鼠类的洞,还有听师兄们说起遇到蛇的。这样一天下来会感觉比较累,结束时就只想赶紧回家洗澡休息。不过我体质尚好,不像有些女生对紫外线过敏,身上一片一片地起红斑红点。
      考古事业非常艰苦,需在发掘工地待好几个月,在当地村民家吃住,或者在现场搭建活动板房,卫生条件等等对于女生也都不太方便。而我所在的文保专业要好得多,毕竟不是荒野墓葬,而是相对规划较好的遗址公园。
      而实验室的工作,例如在重庆考古所时,从墓葬出土了一批明代壁画,按专业要求揭取(行业外会称为所谓分块切割),再移到实验室由我们处理污染和霉斑、进行修补等。可能这种工作也相对冷清一些,但我自己觉得还好,因为我是真心对文化、历史和文物感兴趣。

      (二)
      硕士毕业前夕,在决定出国留学时,我注意到奥克兰大学新开设不久的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Master of Museums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我深知国内外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大区别,这门专业也会与之前课程有一定的连贯性,并且它属于艺术史领域,为了更好的适应并建立扎实基础,我没有直接申请博士,而是决定再读一个硕士学位。
      但是万万没想到,刚过而立之年的我,会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艺术从业者。
      其实,从上大学算起,我在文博行业学习工作10年。这一行收入不算高,其它专业的朋友常调侃我们是靠满腔的热情过日子。我敢说,包括我在内,以及我的前辈同窗和纷纷加入的新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绝对都抱有真挚的、热忱的情感。也因此,这10年,对于今天的我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此前虽然我接受的不是艺术专业教育培训,但是它促使我对文化传承和中国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形成客观、冷静的认识,这为今天我学习当代艺术打下了基础,我会去考虑,如何在新西兰这种多种族多文化的语境之下理解华裔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当我以一个策展人的身份进入这个领域之后,我能为艺术做些什么。
      过去的我原本也喜爱艺术,但仅属于业余兴趣,没有受过系统化专业训练。那时曾经想像,艺术家可能都是极度浪漫主义、不食人间烟火或者特立独行的人。现在由于工作原因,我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我发现,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们对待晚辈都十分友善,风华正茂的年轻艺术家们也都平易近人。“艺术”这个词于我,不再阳春白雪、高高在上,艺术家们感知事物的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手段,也都是在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带入“美”的享受,因而令我感受深刻。同时,更进一步的是,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美的表达,也有对未知的探索、对现实的反思,乃至哲学层面的讨论,等等,它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元,有著无限的可能性。我初涉艺术行业,却在这里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热情。

      (三)
      出国前,我与父母商量确定留学想法后,在短短两三个月之内办好手续,于2017年4月来到新西兰。由于新西兰攻读硕士需要雅思平均6.5分、以及单科6分以上,而我口语成绩稍差一点,所以最初申请3个月语言班而获得一个有附加条件的学生签证。在雅思成绩合格后,我再获得了9个月的正式学签。2018年下半年,又申请获得第3个学签,从2019年3月开始,为期一年。
      我原先在国内做文保,研究的东西是非常技术性、也可以说非常学术性的。我们提出一种方法,就要用严谨的实验去证实它的可行性。而来新西兰之后,我学的东西依然非常具有学术性,但是又具备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我的导师非常注重辩证思维的拓展,也非常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连读2个硕士,国内3年,这边才18个月,但是却感觉目前一年所做的东西比之前三年的总和还多。我们学习艺术评论和策展,强度非常大,不停地读文章写文章,读了评论要写评论,看了展览也写评论,实习实践之后还要写报告。不仅如此,写完之后还要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解析自己学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法,然后大家再辩证地为你提供意见或建议,大家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每次讨论我都会紧张,但是讨论交换想法之后,我又确实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现在的我,每周一和二兼职工作,周三至周五上课,每晚基本都在写文章,周末画廊有活动时也会去帮忙,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想要兼顾学业和工作,其实休息时间很少。不过,我觉得自己做得还算可以,2017-2018年度还获得了奥克兰博物馆提供的奖学金。
      同时,我也真诚感到,新西兰是一个特别友好的国家,这里的人无论什么族裔什么年龄什么职业,都十分和善。像我现在日常交流没有问题,但在学校或工作中有时还会找不出准确的表达词语,我自己会特别紧张著急,反而听我说话的人总是很耐心,而且常常鼓励我。
      在新西兰的这段生活,日日夜夜,边读书边工作,既很充实,有时也会觉得很累。孤独落脚在异国他乡,没有说话的人,真地也会特别想家。但是这一年多来我也觉得收获非常之多,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今年11月我就要毕业了。按现在新西兰的移民政策,我可以在硕士毕业后申请3年的开放工作签证。至于将来,我想就顺其自然吧。
      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在读书期间就可以独立进行策展实践,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有我的老师们、朋友们以及各位优秀艺术家们,还有周围这么多友善的人们的大力支持,无论结果如何,对我来讲都是特别宝贵的经验,让我有信心可以说,以后我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