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9年11月09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资讯教育
孩子要翻转人生?从引领孩子“扩大舒适圈”开始吧!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老师(张云腾)
  张老师,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曾任教于台北师大附中。移居新西兰21年,他撰写本报教育专栏多年,主持的奥克兰AM936中文电台《优秀是教出来的》节目已迈入了第13年。张老师持续关注全球教育大趋势,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素质培养、亲子关系、留学等问题有深厚的研究。他创办的《奥克兰教育中心》主要从事课辅、教育谘询规划、留学辅导等服务,至今已经有许多学生成功入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激烈的医学院录取竞争中,众多张老师的学生年年脱颖而出。张老师出版过《纽西兰的活泼教育》、《荷媚波光》等书,也是《张氏心理学辞典》中神经和内分泌生理学条目的原始撰稿人。
  微信公众平台ID:besteduusa
  谘询邮箱:edu.to.best@hotmail.com

  “舒适圈”這個詞是否被污名化了?
  这几年,让孩子“跨出舒适圈(Comfort Zone)”的呼吁甚嚣尘上,它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一样迷惑人,“舒适圈”几乎变成了一个负面词。
  看看下面几个说法吧!
  “舒适圈就是失败圈,成功者永远走在恐惧的边缘!”
  “走出舒适圈,去尝试自己的各种可能性!”
  “踏出舒适圈,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舒适圈待太久,会让你失去独立的能力。”
  “不敢跨出舒适圈,你将离成功愈来愈远!”
  够了!“舒适圈”已经被污名化了!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平静,成长、生活、生存变得越来越不简单,拒绝“舒适圈”?我常常想,人何必活得如此自虐!
  “舒适”带给人愉悦的心情或幸福的感觉,它是一种美好的状态。“舒适圈”则多了一些不寻常的意义,它指的是一种精神、行为或环境状态,一个人通常会在这种自认为安逸的状态中感到舒适,甚至进入一种不现实的精神行为当中,其共同特征是缺乏危机感。令人担心的是,一旦围绕自己的某一部分生活建立了舒适圈之后,大多数人会开始倾向于停留在舒适圈之内,问题是,人类社会越来越多变且充满竞争,舒适圈常常是短暂而脆弱的。
  大学时主修历史专业,台湾的杰出广告人庄淑芬女士说:“不是要‘跨出’舒适圈,而是应该把自己的舒适圈‘扩大’到全世界,让整个世界都成为你的Comfort Zone。”回顾庄女士过去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她就是一个持续走出舒适圈、不断挑战自己的人,她反而特别强调,人不可能把舒适圈完全放弃而刻意进入一个“不舒适圈”。她的结论是:“舒适圈这件事,不是跨不跨出去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某一场TEDTalk中的名言:“你的舒适圈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走出舒适圈”的真义是“走出原来的舒适圈”,本质上就是寻找另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舒适圈、扩大自己的舒适圈。“舒适圈”是一个不该被污名化的中性词!

  妈妈的梦想与女儿的心愿,为何没交集?
  三年前,一位事业有成的妈妈找我咨询让女儿去美国留学的事情,妈妈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个条件,现在的家境情况大大不同了,她希望女儿能够出国留学去开拓更远大的前程,虽然为这件事情下过一些工夫,甚至带女儿去参观多所美国的顶尖大学,女儿却始终缺乏意愿。
  和这个教养和气质都优异的女孩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她询问SAT和ACT考试的细节,也向我展示了近几年来的课外活动记录,她的NCEA各科成绩几乎都是完美的特优(Excellence)等级,就申请美国大学这一件事情来说,这女孩具有高度的竞争力,她为什么裹足不前呢?
  我为这位妈妈做了以下的分析:第一,孩子对于申请前的准备工作了解较迟,目前还缺乏信心和心理准备;第二,她的学习环境、同侪间没有出国留学的氛围;第三,她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学科成绩和英文优势是强项;第四,她对于未来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当然就引发不了出国留学的动机;第五,她不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哪里、能为自己带来哪些改变。
  这位妈妈接着又补充说明,自己在房地产事业方面有些成绩,自然很讲究自家的居住质量。当初带女儿参观美国大学时,女儿认为大学的学生宿舍不能和家里的舒适生活环境相提并论。我恍然大悟,问题就在这里,女孩对于“走出目前的舒适圈”有些不安。
  我告诉这位妈妈,女儿距离美国大学申请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别急!给一点缓冲时间吧,如果女儿了解到,在美国大学的学习能够在精神层面找到另一个更丰盛的舒适圈,也许,她会欣然同意走出目前物质条件优裕的舒适圈,那个时候,妈妈的梦想与女儿的心愿自然就产生了交集。
  好消息是,这个女孩勇敢地走了出去,也度过了“不舒适圈”的适应期,她已经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到一个与世界接轨的更广阔舒适圈。

  “走出舒适圈”的真正意义何在?

  现代的年轻族群热衷于壮游、打工游学、国际志工、极限运动等等活动,甚至连出国留学都冠上了“走出舒适圈”的理由。这样做,有些人只是附和时尚赶时髦,有些人想要藉由新事物、新经验来麻醉自己,更有人是为了要逃避目前的某些困境,当然,很多人是为了锻炼、提升自己。
  申请大学时为了展示不寻常的课外活动以博取招生官的青睐,有些高中生跑去非洲或南美洲帮穷人盖房子,曾经有美国的高中生打算冒着生命危险去伊拉克或阿富汗关怀战火中的儿童。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有些是真正的慈悲者,又有多少人怀着功利性的动机?原来,“动机”也可以成为“走出舒适圈”的有力推手。
  很多人想“走出舒适圈”,问题是,他对于舒适圈外的世界究竟了解多少?是否预先做了足够的功课?父母怀着“走出舒适圈”的目的论让孩子勉强出国留学,孩子的沉沦和人生厄运也可能从此开始。有一个洋人家庭向学校辞退寄宿的中国学生时,在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中指出,父母把缺乏自制力和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丢到国外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事情,甚至指责父母是“严重的罪犯”。
  “走出舒适圈”不会是心想事成的美事,它不必是别人眼中的疯狂作为,也不一定是大家都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父母确实应该鼓励孩子“走出舒适圈”,但是,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孩子必须明白自己要寻找什么、知道自己要探索的方向。当“走出舒适圈”的项目付诸行动之后,父母务必要持续关注孩子对于环境改变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曾经在网络上看过《走出舒适圈,你可能根本做错了》这一篇精辟的论述,作者语重心长地指出,“走出舒适圈”的真正意义在于寻找你的人生目的、你的热情、你的真实自我。

  “走出舒适圈”的价值何在?
  心理学上关于“压力”的论述有一个“倒U字型理论”,它和常态分布曲线相近,横轴从左往右代表“压力从小变大”,纵轴从下往上表示“达成目标的表现从差到最优”。一个人“走出舒适圈”之后,压力就开始形成,当压力在中等程度时,表现的曲线处于高峰状态。结论是,当压力小的时候,这个人显得沉闷而缺乏动力;压力太大时则紧张且导致情绪低落;当压力适中时,这个人在达成目标的表现上达到了最佳状态。
  因此,“走出舒适圈”最大的价值在于让一个人找到“压力适中”的情境,并且学习如何将自己调整到随时处于“压力适中”的状况。实质上,目标的最佳表现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太过于强调“不要给孩子任何压力”是否为明智之举?值得商榷。
  “走出舒适圈”的方式很多,时间可长可短,旅行是其中最常见的。网络作家Kaitlyn Cawley长年旅居各地,她表示,每到一个地方,她就重新认识自己一次。借着不断旅行,她发现了哪一种人才是她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借着旅行,她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离开熟悉的地方,不断地审视自己,终于看见了最真实的自我。
  网络上流传着许多“走出舒适圈”的论述,有一位署名何仙姑的作者在《告诉你离开舒适圈可以获得的十件好处》一文中说,“脱离原先舒适圈”的10个巨大功效是:迅速成长、爱上挑战、发现所有的恐惧都是纸老虎、兴奋将取代后悔、嘲笑从前的自己、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优缺点、自信心将得到提升、获得巨大满足感的新来源、意识到“抵达成功的路都是不舒适的”、开始鼓励身边的人。
  《铅笔的承诺(Pencils of Promise)》基金会创办人Adam Braun因“走出原来的舒适圈”而成为慈善家,他在《走出你的舒适圈吧!成功的人生从来不是听从别人的期望》一文中说:“很多我钦佩的音乐家、艺术家、作家,他们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往往不是在幸福和满足的时刻,而是在挣扎痛苦的时期。”“走出舒适圈”的价值何在?Adam Braun做出了动人的见证。

  【本文为最新增修之版本,原发表于2016年10月22日本专栏。】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