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9年09月26日
新闻内容
第B08版:先驱社会
斯诺登出版新书揭秘辛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出版新书《永久记录》,公开自己揭秘“棱镜计划”的心路历程,也暴露美国谍海秘辛。斯诺登在俄的逗留期限至明年,普京为改善俄美关系,可能取消庇护斯诺登。斯诺登也提到希望得到法国庇护,即使回国受审,也望得到公平审讯机会。斯诺登在新书警告,摄录镜头结合人工智能,会成为“智能警察”,永久记录民众的生活隐私。
  在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身陷囹圄、面临引渡的时候,六年前曾经因为泄密揭露美国政府大型监控项目“棱镜计划”(PRISM)而引发巨大震撼的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EdwardSnowden)现身,填补以个体力量与美国等强权政府对抗的“空白”,于九月十七日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包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同步出版新书《永久记录》(Permanent Record)。他在书中首度“解密自己”,详细披露其成长背景及为何在六年前挺身而出,向全世界公开泄露美国情报机构的监控计划。
  斯诺登澄清自己非美国政府指控的“叛国者”,他指称自“九一一”恐袭后,美国步向“自我毁灭”,推动秘密的政策、法律、法庭和战争,威胁到每个具有自由思想公民的隐私权和基本人权,因而促使自己采取果断行动。斯诺登在新书中不但继续揭秘和响应他逃亡六年来面临各界的批评指责,并以前瞻性思想者的“身份”,发出前所未有的严厉警告,谓自他揭露威胁人类隐私权的美国秘密监视计划之后,世界的“最大危险”仍然存在,且以技术进步作为幌子,让人类深陷遭遇监视控制的危机。具体而言,即人工智能(AI)技术日趋精密,人脸和行为模式辨识技术已进入日常生活。斯诺登形容配搭人工智能装备的监控镜头不再只是录像器材,而更像是“自动化的警员”。他忧虑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政府在大型科技网络企业协助下,正在为地球每一个人建立“永久记录”,记录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切。为此,他号召全球应该行动起来,仿效目前持续的反气候变化运动的先例,持续进行示威抗议,唤起人类的危机感,以抵制科技进步加速对个人隐私的侵害。
  为了配合新书的出版,斯诺登连日来接受全球重要媒体的采访,引发舆论的一波热潮,新书的重要观点正在广泛传播,影响力持续增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新书出版前,他发出自我忏悔的重要信息,但这个忏悔并非针对自己引发美国政府震怒和全球震撼的“违规泄密”,而是对他曾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后悔,他沉痛地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永远存在,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记住,而是因为我们不再被允许忘记”,“帮助(美国)创建这一系统是我最大的遗憾”。
  斯诺登在二零一三年决定“泄密”的时候,年仅二十九岁,他选择放弃二十万年薪的优渥生活,放弃女友,放弃安逸的地位,飞到香港向世界揭露“棱镜计划”,并选择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作为泄密的媒体单位。就在泄密引发轰动的时候,他再度放弃“深喉”的保密,要求《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公开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置于颠沛流离的“流亡者”陷阱。他宣称自己没有做错事情,所以不愿意隐瞒身份,他要揭露的是关系到全球利益的真相。虽然他相信香港可以保护言论自由和人权,但香港并不拥有斯诺登期待的“抵抗美国政府”的力量。他在香港寻求政治庇护不成,又遭遇不少西方国家的拒绝,于是在维基解密的协助下,飞往莫斯科,一住就是六年。二零一三年八月,俄罗斯给予斯诺登一年的政治难民身份,条件是“不针对美国行动”,随后又在二零一四年获得为期三年的俄罗斯居留权,二零一七年一月,居留期再被延长至二零二零年。

  《卫报》主编遭调查

  虽然英国政府抓了在厄瓜多尔大使馆躲藏了七年的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并追随美国对斯诺登不怀好意,但英国媒体和出版社则对斯诺登“情有独钟”,并大力赞赏。二零一三年因为斯诺登事件,《卫报》主编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在英国国会遭遇调查,英国警方甚至拒绝排除在调查过程中对拉斯布里杰进行起诉的可能性。
  而与斯诺登合作的《卫报》美籍记者格林沃德(Glenn Greenwald)虽然和同事及《华盛顿邮报》的相关记者获得二零一四年度普立兹奖,但他为此要离开《卫报》。
  而这次又是英国麦美伦出版社(MacmillanPublishers)旗下的大都会图书公司(Metropolitan Bookschu)出版斯诺登的新书,麦美伦出版社行政总裁萨金特(John Sargent)表示:“斯诺登决定在二十九岁时为了他的国家而放弃他整个未来,他这样做展示出巨大勇气,而无论你喜不喜欢他,这都是一个惊人的美国故事。他的行为毫无疑问令整个世界变得更好和更注重隐私,公司为能出版此书而感到自豪。”当然,斯诺登和出版方都没有透露出版细节,尤其是版税问题。显然,作者和出版方都不愿意被误认为出书是商业行为。

  美国在全球施压追捕

  萨金特的赞词绝对不是溢美之词。美国政府在二零一三年六月发出临时拘捕令,并对斯诺登提出庇护要求的几乎所有国家施压。之后,美国政府将其打成“叛国者”,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要求斯诺登回国受审,并称不会使用总统特赦权。特朗普当政后,情况更为恶化。因为特朗普在选举前就痛斥斯诺登“是美国的叛徒,绝不是什么英雄”,并称斯诺登“是个孬种”,“不敢回国自首、面对美国司法审判”。因此,特朗普上台,美国情报机构的前官员就放话,希望俄罗斯总统普京将斯诺登当成“美俄关系改善”的礼物。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斯诺登不改初衷,再度出书陈述事发原委,并明确表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为保护人类的隐私权大声吶喊。当然,斯诺登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孤军奋战。当年他在公布自己身份之后,白宫网站上就出现了请愿呼吁,要求“对斯诺登的任何披露国家安全局秘密监听项目的犯罪行为或可能的犯罪行为给予完全的自由,以及绝对的宽恕”。
  美国两党的前议员和媒体知名人士也都公开发表与政府背道而驰的言论,称斯诺登为维护人权所做的贡献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美国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更将斯诺登评为二零一三年全球百名思想者第一名。
  而西方国家比如德国和法国,一方面使用斯诺登披露的数据,强烈谴责美国情报局对这些国家政府的监听行为,却又顾忌美国的压力,而不愿意对斯诺登伸出庇护之手。
  斯诺登的新书让事隔六年的“棱镜监听项目”风波再度延烧,也让挥舞“国家安全”大棒打击中国企业华为的特朗普政府陷入极度的尴尬。但是,三十六岁的“泄密者”斯诺登的命运也再度陷入陷阱。这就无法排除斯诺登选择在这个时候出版新书,背后潜在的因素或许是另外一次的自救。
  斯诺登避难俄罗斯之后,一直面临两个挑战。一是他揭露美国和其他外国政府通过高科技威胁人类隐私,但他栖身的俄罗斯恰恰也是这样的国家之一,令人感到颇有讽刺意味,有人当然要挑战斯诺登行为的合理性。二是他在俄罗斯的滞留一直是临时的,随时有“结束”的压力。事实上,这次的居留期限就是到二零二零年。自特朗普摆脱“通俄门”调查之后,他与俄罗斯政治强人普京的“握手言欢”已经倒数计时。为此,普京极有可能丢掉斯诺登这个“烫手山芋”。当然,普京不可能像英国那样,千方百计要将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引渡到美国,但无法排除他对斯诺登发出“送客令”,而俄罗斯外交的“变脸”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长期的传统。
  对于这两个挑战,斯诺登通过新书发布再度成为新闻采访对象的时候,给出了答案。他在日前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电话采访时,明确表示“不曾做出在俄罗斯生活”的选择,而是先后有二十七个国家拒绝了他的庇护申请,只有俄罗斯接受了他。不过,斯诺登强调,他没有答应俄罗斯情报部门要求合作的建议。至于未来怎么办?斯诺登在几次采访中表露了两种意图。一是他表示愿意回国受审,只要美国政府承诺公正客观地审判,他表示能有机会向陪审团讲述自己为何向记者提供秘密信息,而陪审团也应该获准接触斯诺登公布的那些秘密信息,以评估其做法是否恰当。其实,斯诺登几年来一直没有拒绝回国受审,也提出了不愿意坐长牢(按美国政府的指控,斯诺登有可能被判处三十年有期徒刑)的条件。因此,美国前司法部官员认为,不能排除斯诺登与美国政府达成“认罪协议”而回国受审。有舆论认为,斯诺登的出书和再度表示愿意回国,实际上就是要对美国政府加诸于他头上的“罪名”进行“去妖魔化”,稳固自己“泄密”的道德制高点。
  法国《世界报》评论就指出,斯诺登的新书不仅是捍卫自己遵守美国宪法,更要让美国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显示自己的正直,证明自己的爱国行动,寻求改变自己在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新书刺激民意影响各国

  斯诺登在接受法国电台访问时表示,他正在寻求离开俄罗斯,也非常想法国马克龙政府可以对他提供庇护。斯诺登感叹,他只能在俄罗斯发出声音。可以预料,斯诺登会借着新书的发表,再度向西方国家提出庇护申请,而新书带动的民意反应也会对这些国家的政府决策形成压力。问题是,面对喜怒无常、报复性强的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有多少西方国家的领袖会为了一个美国的“叛逃者”而与特朗普过不去?由此可见,斯诺登的“维权之路”仍然漫长波折。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