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20年02月18日
新闻内容
第D03版:广告
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蝙蝠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有句老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即便放到全人类层面,这八个字也有道理。对于异族、异类,人类往往会有一些主观幻想,这些幻想中往往会掺杂神秘、不安与恐惧。
  人类还会把这种认知投射到世间万物上,比如最近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成为“负面网红”的蝙蝠。
  尽管它是无辜的,那句话说得就很好,“蝙蝠已经尽到最大努力长得不像个食材了”,但人们依然把不祥的征兆与它们联系在一起。
  比如前几天,30万只蝙蝠“入侵”澳大利亚昆州凯恩斯,一时间遮天蔽日,国内就有自媒体感慨“仿佛魔王觉醒的前夜”,渲染末日气氛。但实际上,当地人对于这种情形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每年都有。
  又如地球上体型最大的蝙蝠——翼展可达1.8米的马来大狐蝠,其旧照也在最近广为流传。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以吃水果、采花蜜为生的它,论战斗力妥妥是个渣渣。
  但请想象一幅画面,如果这玩意在你家窗外闪现的话,位居食物链顶端的你,敢保证自己能微微一笑,绝对不抽吗?
  我认识一个小朋友,觉得蝙蝠是靠着病毒一夜蹿红、让人害怕的。然而,人类知道病毒的存在不过191年,但对蝙蝠的恐惧幻想,却从上古时代就开始了。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在西方世界,蝙蝠成为吸血鬼的象征之一。
  然而,全世界已知的962种蝙蝠中,只有3种是吸血的,又都在美洲。大多数时间里吃水果、采花蜜、捕蚊子的蝙蝠,怎么就跟吸血鬼混到一起了呢?
  这一切的背后,不是道德的沦丧,也无关人性的扭曲。但在蝙蝠成为硬谈资的当下,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1
  一些人或许会认为,这世界上有吸血蝙蝠,所以自然就早早和吸血鬼发生了关联。
  但真正以吸血为生的蝙蝠都产自非洲和南美洲,被欧洲人发现已经是15世纪末的事儿了。
  但即便欧洲蝙蝠不吸血,也在中世纪就沾上了很多恶名,为它们成为吸血鬼化身奠定了深厚的舆论基础。
  学术界有个专有名词,叫“复合型生物”,指人们会把各种生物的特点叠加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想象物种,比如龙、凤凰、麒麟、卡迈拉、独角兽等等。
  可这些幻想出来的神兽,毕竟只存在于神话传说里,没人真正见过。但是蝙蝠可就不一样了,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生物性上来看,它是哺乳动物,但是又长了翅膀会飞,像鸟像鼠,但又非鸟非鼠,本身就有“复合性”,看上去像是杂交出来的。即便是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这种博物学家,也时而把蝙蝠归为鸟类,时而又归为哺乳动物,一直没搞清它的种属关系。
  这种模棱两可的“杂种”属性,导致蝙蝠容易引发幻想,又被人厌弃,进而对这个物种做各种有罪推定,成了各种坏事的“背锅侠”。
  除了本身长得像“杂种”,蝙蝠的生活习惯是昼伏夜出,又栖息在远离人群的山洞、废墟、旧城堡里,而在白天活动的人类则是“不懂夜的黑”,所以对这类生物又好奇又恐惧,产生不好的想象。
  它本就一身漆黑,又总是在黑夜中挥动翅膀,神出鬼没。加上寿命又长,具有“不死”性质,这些都与魔鬼、与不祥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蝙蝠与墓地、死亡、活死人等联系了起来。
  因此,在中世纪的传说里,蝙蝠往往与魔鬼、异教等暗黑势力紧密相关,甚至本身就是哥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蝙蝠的翅膀,更是成为魔物的显著特征。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龙的翅膀取自于蝙蝠的膜状翅。在西方,龙往往代表了破坏力和灾厄,因此也被归为魔的一类。
  另外,蝙蝠还让西方民众们联想到同样神秘的、同样在黑夜活动的巫师、巫婆。在西方传说中,蝙蝠和黑猫、猫头鹰、蜘蛛一样,常常与巫师相伴,是施展巫术的载体。
  而蝙蝠喜欢倒挂的习性,也被认为是某种邪恶的特质。这就反映了古人判断正邪的标准之一:是否和我一样。
  另外蝙蝠本身还携带多种致命病毒,比如狂犬病毒。不慎被携带病毒的蝙蝠咬了的人,狂犬病发作时有如中邪一般,时而高度兴奋,时而陷入极度恐惧。但古人对于病毒没有认知,就只能把蝙蝠与恶魔联系在一起了。
  总之,蝙蝠在古代西方的各种传说里一直都是个邪物,介于死人与活人之间,与吸血鬼很相似。
  到了18世纪,博物学家布封阅读南美吸血蝙蝠的资料后,就把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吸血鬼和蝙蝠联系在了一起,宣称“我们应该称蝙蝠为吸血鬼”。
  布封的这个论断,对吸血鬼题材的戏剧、小说影响很大,可以说开启了蝙蝠与吸血鬼“”“缠缠绵绵睡古堡,轰轰烈烈去吸血的历史进程”。
  2
  在蝙蝠成为吸血鬼死党的历史进程里,有一部小说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那就是布拉姆·斯托克写于1897年的《德古拉》,吸血鬼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小说里,蝙蝠不仅是德古拉伯爵的随从,德古拉也拥有化身成为蝙蝠的能力。这个设定被沿用至今。
  除了小说《德古拉》,在回顾蝙蝠成为吸血鬼同党的历史进程时,还有两个不能不提的狠人,一部不能不提的戏剧。
  这两个狠人,至今恶名昭彰。
  一个是东欧的瓦拉几亚(今天的罗马尼亚)大公弗拉德三世。这是个相当暴虐狂躁的主,看见人血、听见惨叫就异常兴奋,因此喜欢用各种酷刑处死战俘。
  砍头、肢解这些常规酷刑看腻了之后,这个狠人发明了一种新酷刑,叫刺穿刑。由于太血腥,这里就不做详细描述了。弗拉德三世一生对数万名战俘施行了刺穿刑,故此得名“刺穿大公”。
  更狠的是,面对如此血腥场面,刺穿大公依然可以安然就餐,鲜血在他眼里就像是下饭菜,于是就有了他喜欢喝人血的故事。
  正因如此,当19世纪末布拉姆·斯托克创作《德古拉》时,弗拉德三世就成了吸血伯爵德古拉的原型,至今依然活跃在荧屏上。
  另一位恶名远扬的狠人是个女性贵族,匈牙利的巴托里·伊丽莎白,来自著名的巴托里家族。这个家族因保卫匈牙利不受土耳其侵略而闻名,但她却是历史上杀人数量最多的女性连环杀手。
  为了青春永驻,她收集少女的血液,用来做面膜和浴液。在城堡的地下室里,她与四个施行巫术的仆人一起用小刀、针以及各种刑具折磨被囚禁的本地少女,还发明了铁处女等一系列刑具。
  那时的贵族根本不把平民当人看待,一开始对巴托里的暴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她残害了一些小贵族的女儿之后,才被贵族们控诉,并借由一名逃出监禁的少女的证词将她和四名仆人逮捕。
  审判时,先后有三百多人提供证词。有人说遇害人数是三十六七个,但有不少仆人却说搬过的尸体大约在100至200之间,甚至有一人说超过了650人,不过到最后只有80人被证实是被巴托里伯爵夫人杀害的。至于到底有多少人遇害,已是历史悬案。
  最后,她的三个仆人被处以极刑,另一个不知下落。而她则因贵族身份逃脱死刑,被终身监禁在城堡的一个塔楼内,每天由专人负责送饭。被关了4年后,她死在囚牢里。去世时身体像孩童般瘦小,变得又黄又瘦,满头白发,一脸皱纹,昔日美貌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巴托里伯爵夫人被后人称为“血腥伯爵夫人”、“女德古拉伯爵”、“恰赫季斯血腥夫人”。电影《吸血女伯爵》就是以她为原型改编的。
  这两个嗜血狠人,在某种意义上真的“活”到了现在,催生出了无数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甚至游戏,流行至今。而他们所到之处,必定少不了蝙蝠的神秘身影。
  而那部不能不提的戏剧,则是在19世纪50年代,由爱尔兰剧作家戴恩·鲍西考尔特创作的《吸血鬼》。
  在这部戏剧里,吸血鬼第一次以半蝙蝠半人的形象出现。据说当时他要求演员们穿上斗篷,并且在走路的时候把斗篷像翅膀一样张开。
  而在19世纪位列四大吸血鬼小说之一的《吸血鬼瓦涅爵士》,书的插图里也出现了蝙蝠,其中的吸血鬼也披着张开的斗篷。
  在蝙蝠与吸血鬼产生强关联的过程中,它尖利的牙齿,也被化用到吸血鬼形象中。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舞台剧、电影的服化道手段随之丰富,人们发现在舞台和电影中加入尖牙,能使吸血鬼的形象更惊悚吓人。
  慢慢地,吸血鬼和蝙蝠开始合体。在艺术作品中,蝙蝠的出现往往就代表了吸血鬼的到来,到后来更发展为吸血鬼可以变形为蝙蝠,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其实说来说去,蝙蝠之于人类,始终是个不同物种的“异族”。
  对于蝙蝠的恐惧幻想,也并非西方所独有。
  在印度的梵文故事中,有一种名为起尸鬼(Vetala)的精怪,聚集在火葬场和墓地周围,它们拥有和蝙蝠一样的翅膀,也总是倒挂在树上,同样有长生不死的属性,在流传过程中它们也具有了某种吸血鬼的特质。
  菲律宾神话中的马纳南加尔,是个类蝙蝠生物,也具有吸血鬼性质。它白天形态是美貌妇人,夜间则可以分离出上身躯干,用巨大的蝙蝠状翅膀飞行,捕食在家中睡着而且毫无防备的孕妇,会伸长吻状的舌头来吸食胎儿,也喜欢吃病人的内脏和痰。
  在中国,蝙蝠虽然因为谐音,有“福气”的寓意,但在民间传说里,蝙蝠也能修炼成精,会变身吃人。只是蝙蝠精的业务能力一般,颜值也无法和蛇精、狐狸精这些漂亮姐姐相提并论,在妖精界属于低端角色,是个摇摆在兽类和禽类之间的墙头草,谁都不待见的“两面派”。
  你可以认为传说故事、绘画、电影等等都是虚构的,完全不当回事,但往往就是这些所谓的虚构,才发展成为了人们需要的规则、知识、禁忌,让当时的人得以在大自然中生存和发展。
  就拿蝙蝠来说,人家也是经过优胜劣汰存活下来的生命体,这个物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万年前,比人类要早得多,也参与到具体的生态链中。
  不论它吉利也好,祸害也罢,人类都要保持界限感。
  比如现在我们早已不再需要用蝙蝠炼丹、做中药了,为啥现代社会还有人想去吃蝙蝠?
  抛去真的是某种饮食习惯来看,其实更多的就是猎奇,或者说是一种对打破边界的权力的向往。
  这跟那些想要用蝙蝠炼丹修仙、治病救人的古人还不一样,人家至少还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逻辑体系,而执着于另类野味的人,可能只是很享受“我行你不行、我有你没有”这类无聊而低级的快感。
  所以吃蝙蝠很大程度上与食欲无关,而是因为权力欲。与那些善于封口的人有着一样的诉求,只不过场景不同罢了。
  而很多“人祸”的背后,都是对规则、知识、生命的蔑视与践踏。
  你以为自己是万物主宰了,想干啥就干啥,丝毫不克制对权力的欲望,但大自然总会以超出我们现有认知的方式,让这种狂妄付出代价,甚至酿成灾难。
  从这点来说,把蝙蝠看成是吸血鬼,对它心存敬畏、保持距离,不仅不迷信,反而很科学。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