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20年03月14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副刊教育
人生是一连串选择的过程,“最好的选择”是悖论?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生写作过60多部戏剧的英国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一条不停地调整适应、发展适应的长河中前行。关于人生的论述不可能归于一宗,确实有许多人即使不清楚,也几乎不曾思考过自己的人生意义,倒也好好地活了一辈子。
  看到越来越多初出校门的年轻人,自己还在创业的路途上,已经在指导别人如何创业。他们自己刚刚踏上追逐梦想的旅途,已经开始教导别人如何才能美梦成真。也有人以为顶着世界名校毕业的光环就可以无所不能,就想改变世界。打开互联网一搜,种种光怪陆离的悖论沸沸扬扬,无怪乎人们对于“选择”的困惑越来越沉重。
  朋友们看了本文的标题,千万不要以为我要告诉大家该让孩子选择哪一条人生大道,那不是我的本意,更非能力所及,我只是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人生感悟,附带谈谈我们为自己、或参与孩子人生规划(Life Coaching)时的态度。
  孩子的选择触及“人生经营”大方向,怎么办?
  当年我任教于台湾的师大附中,“实验班”里头都是优秀的学子,在学校和附中学者校友的支持下,我选拔了一批喜欢自然科学的孩子送到《中央研究院》,商请几位教授按主题排定实验研习课程。有一年的时间,我的周末几乎都在台北南港的中研院陪这些孩子们一起度过。
  两年多过去了,其中一个男孩有机会在“医学系”和“台大动物系”之间做选择。父亲希望孩子走医学人生之路,孩子则坚持从“动物系”迈向科研的高深领域。我分析给男孩听,前者做了医生一样可以做科研,后者也有机会再回头走医学之路,不过是兜个圈子而已。以当时的时空环境,考上医学系是何等荣耀的事情。但是,父亲感受到孩子追求科研的内驱力和原动力,他尊重儿子的选择。
  十多年后,我忽然收到一份来自牛津大学的包裹,厚厚的一叠研究报告加上一封信,当年放弃医学系的孩子说:“老师,您上课时多次提及,某些分子通过细胞膜的原理还未被确认,这正是我目前的研究主题,这一份报告请您参考一下。⋯⋯。”
  我心里头百感交集,如果能联系上孩子的父亲,我想告诉他:“这世界上从来就不缺一个医生,但是,有几个人能成为牛津大学的细胞学教授?”
  外在环境多元而复杂的影响,同侪间种种思维的互相激荡,使孩子们或者“当局者迷”,或者听不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在触及“人生经营”大方向的关键性选择时刻,如果以急功近利的“功利性思维”为依据,那不一定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当年陪着男孩面对二选一的抉择,这是决定孩子人生的关键时刻,坦白说,我自己也有一些纠结和忐忑不安。衡量男孩当时的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两条路都可以是选项,我想起了心理学家R.S.Woodworth的内驱力、原动力理论,他是二十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确认了男孩对科研的激情和热爱,我支持男孩自己做出的决定。
  答案往往在远方或多年以后,也可能无解!咱们新西兰的荣耀记录在百元纽币钞票上,那是ErnestRutherford的肖像,他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师级物理学家,1908年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门生共有10位陆续荣获诺贝尔奖。
  1962年,Wilkins(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以“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荣获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2000年,MacDiarmid(Alan Graham MacDiarmid)与另外两位化学家以“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谈起科研成就,Rutherford、Wilkins、MacDiarmid三位绝对是“新西兰之光”。可能自己都没想过,在关键时刻,他们曾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这三位科学家中Wilkins在6岁时随父母移居英国。
  Rutherford出生于新西兰南岛的Nelson,于基督城的Canterbury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继续攻读数学和数学物理学硕士,1895年获得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MacDiarmid于1927年出生在新西兰威灵顿北边的Masterton小镇,完成Victoria University的硕士课程后前往美国Wisconsin大学Madison分校深造,1953年取得无机化学博士之后,持奖学金转往英国剑桥大学钻研硅氢化合物。
  审视三位科学家的求学历程,Rutherford和MacDiarmid都是在新西兰完成硕士课程才出国,他们都不是毕业于华人心目中更好的奥克兰大学或奥塔哥大学。对于盲目迷信留学英国美国、盲目迷信世界大学排名的家长朋友,盼望这些真实的故事能带给大家更多省思。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是MacDiarmid获得博士学位的母校,曾经有一位自视甚高的家长对这所大学嗤之以鼻,我真的无言!多年来观察新西兰学子们的美国英国大学申请选校,不少学生忽视了自身的条件和兴趣,非常迷信大学排名,持这种心态列出的选校清单,你等于是主动交出了“选择权”。
  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过程,每一个情况发生时,都是一个抉择的时机。依据学理、经验和客观情况,你或许认为自己可以做出最佳的选择。也有人说,在一项领域里不断精进,就能提升你应对海量选择的能力。事实上,是否做出了“最好的选择”?答案往往在远方或者是多年以后,也可能无解!规划或率性?“最好的选择”是悖论吗?
  2016年我在奥克兰办公室第一次见到这位男孩的母亲,13岁的男孩已经在自学剑桥课程的高等数学(Further Mathematics),甚至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视频网页上自学大学课程。妈妈说,孩子不想出国,她尊重孩子的意愿。是的!这一位妈妈很有智慧,孩子自己还在探索,天才是人类的资产,对待天才的最高准则是,我们不能扼杀天才的探索热情。
  我每年带领学生团参访美国东西两岸的大学名校,这位妈妈有意让孩子报名参加,我认为她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妈妈提及中学的数学课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男孩的求知欲,我建议她联系奥克兰大学数学系寻求协助,结果,男孩轻易地拿了三个大学数学Papers的A﹢。2019年年底,男孩修完了A-Level课程,以Year12学生的身分提前一年从中学毕业。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是,男孩已经被剑桥大学的数学专业录取,今年9月即将成为剑桥最年轻的新鲜人之一。
  天赋异禀、资赋优异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学习节奏,我了解这个男孩的情况,他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数学呼唤。我们不用着急,这孩子的成就值得期待。
  有些本地父母看到别人家送孩子出国留学,甚至上了顶尖名校,无奈客观条件不允许自家孩子走同样的路。别感叹或泄气!人生是一段非常奇妙的旅程,一时无法看出真正的成败对错。孩子的教育,我们权衡家庭和孩子的情况,在当前情况下最适合、最具平衡性的选择,那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几年前英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当今中小学的孩子,他们大学毕业以后的工作,还有60%还没被发明出来,现在的热门行业,将来很可能成为失业大众的根源。美国有一位人生规划专家指出,在资讯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人生有太多的未知和变数、太多“计划以外(Unplanned)”的事情,它衍生出来的确切问题是:究竟有多少生涯能预先进行规划?这样下去,生涯规划还有多少实质作用?人生到底是要预先做好规划或率性而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这几年我经常邀请美国大学的专业升学顾问来奥克兰演讲,之后并与奥克兰各中学的孩子们个别面谈,顾问们发现,这里的孩子比中国国内的孩子更有潜力,在追求成就方面的内驱力和原动力毫不逊色。恭喜移民来新西兰的家长朋友!您们已经做过最好的选择,您们和孩子永远有最好的选择。
  或许,“最好的选择”只是一个悖论,您认为呢?移民来新西兰是一个重大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至少是个正确的选择吧!“心随境转则烦,境随心运则悦。”这是我移民前一位好友的赠言,在此和朋友们共勉之!
  【本文原发表于2016年9月3日本专栏,原标题是《人生过尽千帆,我明白了,生命中永远有最好的选择!》,今增修内容并更换标题后重新发表。】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