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版下一版 》
  • 每周热点回顾
    2022年11月03日
    新闻内容
    第A01版:首页
    高通胀vs高失业率,究竟哪一种痛更剧烈?
     作者:本报记者 查尔斯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通胀和由此引发的生活成本危机,已经成为新西兰的头号“全民公敌”。而目前看来,这场经济之战比原本预计的更加艰难、耗时更长。
      近日,“提振”失业率换取通胀回落的观点热度渐涨,而本周三新西兰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似乎又印证了这一说法的合理性。
      今年第三季度,新西兰失业率维持在3.3%,略高于3.2%的历史最低位,而工资的年度增幅达到7.4%,超过了7.2%的年度通胀率。
      工资大幅上涨本应是好消息,但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却不尽然。
      经济学家担心,未来即将出现工资-价格螺旋上升:工人寻求更高的工资对抗通胀,雇主将上涨的人力成本转化为更高的价格,再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导致工人继续要求加薪,形成恶性循环。
      这也就回到了开头的问题,让更多人丢掉饭碗是否就能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
      失业率与通胀多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失业、工资上涨以及总体通胀率之间的关系。
      1960年代,通过对英国近一个世纪(1861-1957年)的观察和统计,经济学家A.W.Phillips最早提出,失业率和工资上涨存在反比关系。
      当一个社会出现高失业率时,意味着求职者远多于现有的工作机会,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此时,雇主没有必要和意愿为员工涨薪,工资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涨。
      而失业率较低时,情况完全相反。雇主不断开出高薪吸引人才,从而出现了前文提及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由于员工薪酬是多数公司的主要投入成本,工资上涨会导致经济中产品和服务整体涨价,从而推高通胀。
      “Phillips曲线”体现了一般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之后也多被经济学家和央行用作微调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依据。其最终目标,是在通胀和失业率之间取得平衡。
      美国1960年代的数据证明,当失业率从6%下降到4%时,通胀率也从1%涨至3%。
      但到了19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和Edmund Phelps指出,“Phillips曲线”仅具有短期参考价值。
      两人认为,长期来看,经济会依据通胀进行适应和调整,最终往往会回归到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短期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消失、工资调整到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水平后,观察到的长期失业率。
      如果采取货币或财政措施,将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由此产生的旺盛需求将导致企业迅速提高价格。之后,当工人意识到通胀导致其实际购买力降低时,其劳动意愿就会减弱,失业率会逐渐升至自然水平。而此时,工资和物价将继续上涨。这一长周期的情况下,“Phillips曲线”变成了一条垂直上升的直线:失业率稳定,通胀持续上升。
      因此,Friedman和Phelps认为,通胀和失业率之间不是简单的反比关系,较高的失业率也不会降低通胀,利好经济。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失业率不是一个静止的数字,而是受到若干因素影响、随时间而变化。
      全球劳动力市场紧张目前,新西兰各行各业都面临劳动力短缺。医疗部门不堪重负,公共交通削减服务。
      早在7月,新西兰一些全科医生每天要看40个病人,每周工作长达70个小时,全国大约一半的诊所已经停止接收新病人。
      本周,奥克兰交通局砍掉了近1000班次的公交车,直面司机短缺的惨淡现实。
      分析师认为,疫情导致人们求职意愿改变、以及移民的大量流失,是导致劳动力短缺的重要原因。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早在2021年底,空缺岗位就比疫情前增长了50-80%,与新西兰相似的是,这一困境也几乎席卷了所有行业。
      通胀vs抑制通胀,到底哪个更痛?
      截至目前,各国央行都在通过加息对抗高通胀vs高失业率,究竟哪一种痛更剧烈?通胀,但由此带来的风险,就是大量人口失业,和经济衰退。
      IMF经济学家预计,美国失业率需达到7.5%(目前的两倍),才能控制通胀,这将导致大约600万人丢掉工作。
      通常,如果一国连续两个季度GDP环比下跌就被认定为经济衰退。美国已经出现了这一情况:今年第一季度下降1.6%,第二季度下降0.6%。
      尽管在美国,正式的经济衰退需要由全国经济研究署“经济循环认定委员会”做出,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已经发出预警:美国可能出现经济衰退。
      高盛预测,美联储将在本周加息75个基点,到明年3月时,利率将升至5%。
      经济学家和媒体开始提出疑问:当前通胀带来的痛苦,和为了抑制通胀导致的经济衰退带来的痛苦,到底哪个程度更甚、更让人无法接受?
      “由于通胀导致的实际收入减少,真的比完全没收入更糟糕吗?”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NeelKashkari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我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但他指出,失业对人们的影响小于通胀。因为政府有能力对失业者实施精准援助,但通胀的影响太过广泛。
      现实如何?
      经济学家MikeKonczal认为,如果失业人群过于庞大,未来将很难再让这一群体重新加入劳动力大军。
      在新西兰,尽管财政部长GrantRobertson信心十足,但经济学家对他的乐观情绪无法感同身受。
      他们普遍认为,新西兰失业率需要从当前的3.3%上升到5%,才能降低通胀。这意味着大约5万人将失去工作。
      3.3%的失业率对应9.6万失业人口。2020年底,新西兰失业率为4.9%,对应14.1万失业人口。
      经济学家MarkLister认为,尽管5%的失业率在新西兰历史上并不算高,但这势必会让新西兰难逃经济衰退。
      “我们必须经历一些阵痛,必须创造一些失业人口。”
      有经济学家提出,相比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需要更多关注对抗通胀的问题。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对税收和支出的决定,而货币政策是关于央行对货币和信贷流动的控制。
      在美国,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曾希望实现经济“软着陆”:降低通胀的同时,避免衰退。但他同时悲观地表示:“我希望找到一个无痛的方式,但实际上这并不存在。”
      鲍威尔认为,长期且根深蒂固的高通胀将比失业率温和上升更糟糕。
      之后,他又提出一个办法:让人们减少跳槽,而非失业。这样既可以给经济降温,又能防止失业潮的出现。
      但美国许多经济学家对于这种“既要又要”的美好设想表示怀疑。
      EconomicPolicyInstitute的研究主管JoshBivens认为:“裁员通常从建筑业开始,然后向其他行业扩散,如果裁员规模很大,情况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
      反面观点不过,也有部分声音认为,工人工资并不应当为高通胀背锅。
      IMF多位经济学家认为,各国政府应当通过政策调整来缓解劳动力危机,而不是通过提高失业率来缓解通胀。因为低收入群体的加薪对整体通胀影响很小,但如果失业浪潮袭来,这部分人群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美国媒体还指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工人工资是导致高通胀的罪魁祸首。如果查看各行业的价格和工资增长,就会清楚地发现,所有行业的价格通胀加速都与该行业的工资增长没有关联。
      与此同时,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组织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利润在2021年增长了17.6%,其首席执行官的收入增长了18.2%。这一涨幅是当年通胀率的两倍多,几乎是正规工人名义工资涨幅的四倍。
      这部分学者认为,要让通胀回落,政策制定者应当继续使用财政政策,帮助最困难的家庭,提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力,创造更有韧性的供应链,并限制企业投机倒把、牟取暴利。
      比看上去更复杂美国海军联邦信贷联盟的企业经济学家RobertFrick说,当下的情况不是一次典型的高通胀,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就业市场。
      疫情暴发后,劳动力市场遭到颠覆,供应链一片大乱,这些问题持续至今。而今年以来,俄乌战争和极端天气又带来新的挑战,食品和价格能源大涨。
      在美国,美联储的政策让一部分经济需求放缓,例如让买房更困难,买车或企业融资成本更高等等,但唯独劳动力市场是个例外。失业率依旧保持在历史低位,职位空缺是求职人数的两倍。
      这些现象与新西兰颇为相似。
      Frick认为,当下有“无数的因素”在联合发挥作用,而央行只能控制其中一部分。
      新西兰经济学家MarkLister认为,政府的大量支出和财政刺激导致了经济过热,推高通胀。
      在美国,拜登政府受到同样的批评。尽管疫情期间,政府支出帮助了弱势群体,但同时推高了整体通胀。
      对于政府过度开支的批评,罗格斯大学经济学家MarkPaul指出,人们原本预计需要10年时间,才能让经济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实际上美国只用了一年半就实现这一目标。
      “现在人们说政府做的过了头,但问题是,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吗?那些选择会导致什么后果?”
      然而,现在究竟是否需要提高失业率、降低GDP来实现通胀回落?Paul无法给出答案:“世界上只有这么些国家,样本非常有限。”
      滞胀风险加剧?
      如果说通胀和失业率之间需要平衡和取舍,那么相比高通胀-低失业率和低通胀-高失业率,高通胀-高失业率-低增长则更加可怕,也就是滞胀。
      经合组织已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4.5%下调至3%,并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至2.8%。
      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为西方世界带去了严重通胀,而各国特别是美国采取的扩张型经济政策没有收到明显效果,反而使得高通胀和低增长并存,从而出现滞胀。
      今年,俄乌战争导致能源价格大涨,经济萎靡不振,世界银行警告称,全球经济可能陷入1970年代的滞胀。
      今年以来,新西兰一直处在经济衰退的阴影之中。第一季度,新西兰GDP下跌0.2%。好在二季度反弹1.7%,让新西兰暂时摆脱衰退的命运。
      然而,第三季度的年通胀率依然高达7.2%,远超6.5%的预期,这再次给企业带去沉重打击,商业信心在10月再次下滑。
      英文《先驱报》财经编辑TamsynParker上月曾表示,新西兰经济的一个优势在于高水平的就业率。只要人们保住工作,至少能拥有一定的灵活性来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但ANZ首席经济学家SharonZollner则同意提高失业率降低通胀的观点。
      “储备银行很难开这个口。但要降低通胀,就必须让一部分人失业。”
      所以,2日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数据究竟是福音还是噪音,市场或许很快就会给出答案。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