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22年06月23日
新闻内容
第D01版:副刊教育
“阅读”议题大哉问!语文素养不再让数理化专美于前!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年来的观察,新西兰的孩子热爱阅读、英文能力特好的,在升学、就业的路上,一般都走得比较顺利。念NCEA或剑桥课程的孩子如果要弃选Year13的英文,一定要三思再三思!
  一位Year6女孩对于“写作力培养”的创意看法!
  培养写作力的最好方法是“大量阅读”吗?质疑这个问题的是一位Year6的女孩,她的学习良好、兴趣多元,妈妈以开明的态度和她讨论“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女孩认为,“想象力”和“老师的指导”是培养写作能力最有效的两个因素,“大量阅读”就能写出好文章吗?女孩持着保留的态度。
  妈妈担心女儿因为不认同“大量阅读”而变成排斥阅读,其实,这孩子的反应值得嘉许,她以自己的成长经验说出了观点。
  处于开始探索世界的童年时期,多样化的活动、学习更有益于滋养活泼的身心,“阅读”只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习惯的养成是渐进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更难以速成。小学和学龄前阶段,“阅读兴趣”的培养才是重点。
  优秀的写作能力是多种影响因素培养出来的,写作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没有人能将所有影响写作力的因素完全量化并排序,套公式、模式化的培训方式不可能成就一位写作高手。我对女孩的妈妈说:“苹果的贾伯斯、微软的比尔盖兹都是大量阅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写作、演说和创意何等地感动人心。”
  她答复:“是的,家长也需要借着阅读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女孩对于写作力培养的看法真是一针见血,“想象力”本来就是艺文创作和科学发明的泉源。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能够领悟“老师的指导”才是有效提升写作力的因素,这位女孩真的了不得!美国从20世纪末期启动“读写教育改革”至今,《国家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on Teaching&America's Future,NCTAF)》于1996年的研究指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学生成就的最重要因素,比学生的社经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更大。没想到,新西兰这位六年级的小女孩,三言两语就为美国一个庞大的教育改革计划做出了部分结论,这也是我常常省思“以孩子为师”的原因。
  美国正透过写作教育进行一场学习革命,一份评估报告显示,美国69%的四年级老师一星期只花不到9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写作,更严重的是,相当高比例的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写作。回头看看咱们新西兰中小学的读写教育,学校里的写作课堂时间占多少?足以胜任写作教育的老师有多少?我们无法乐观看待!
  “大量阅读”不等于“课外阅读”!“广泛阅读”很关键!
  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书城或书店,中小学生学习参考书区的规模总令我感到无比震撼。天啊!同一个年级就有这么多的版本,数不完的“大全”、“冲刺”、“突破”、“必读”、⋯⋯,在中国当老师、做学生可真不容易啊!不用怀疑!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大量阅读者。
  当年我自己写过多本中学生的升学参考书,为了使教材更加丰富,我旁征博引许多课外材料并美其名为“延伸阅读”。说穿了,中小学生的参考书内容依然是锁定在教科书或教学大纲,试图以课后的重复阅读、精读、深度探讨、反复演练让学生在考试中胜出。本质上,读再多的参考书都不是“课外阅读”!台湾专攻“脑神经认知科学”的洪兰教授指出,在语文学习的领域里,“广泛阅读”的效果比“精读”好。从大脑和记忆的研究来看,记忆来自于“熟悉度”,常用字的神经回路连接得比较紧密,记忆比较好,借着广泛阅读,常用字得以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出现,使得阅读者在无意识、无觉察、无目的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学到了这些字词正确的、巧妙的用法,写起文章来自然高人一等了。洪兰教授点出了“广泛阅读”转化成“写作力”的原理,这是心理学家所谓“内隐学习”的绝佳案例。
  几年前中国从幼升小到高考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教改,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如此评论改革:“阅读和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考生甚至可能连试题都没时间做完。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不是口号,而是真的来临了!”
  针对顾明远教授的评论,一位教育界人士加码提醒,如果不培养孩子从小进行大量、广泛阅读,你的孩子就会被这个时代狠狠地抛弃。让孩子大量、广泛阅读,就能给孩子一个通往“罗马”的人生。最后,他还推荐了40部古今中外的文学或经典名著给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孩子们。
  “大量阅读”不等于“课外阅读”,真正的“课外阅读”必须兼顾“广泛阅读”和“有效阅读”,阅读的素材可以涵盖文学、新闻、科技、艺术、小说、传记、运动等等。
  “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才是重点!
  有家长问:“在电子书、网络、智能型手机等媒介读取信息算不算阅读?”
  学术界对“阅读”的定义如下:“通过视觉感知,大脑接受外界文字、符号、图表等各种信息,并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号意义的过程。”这么说,看电视都变成了阅读,网络科技更带来了阅读的革命。因此,与其论战阅读的定义,不如多关注阅读的“质量”。
  阅读过程所产生的思想、认识和影响力决定了“阅读质量”,其影响因素包括阅读的读物、习惯、场所与时间、意志力、兴趣、积极性和阅读伙伴等等,以鉴赏、感悟、愉悦、热爱的心态持续从事阅读,高质量的阅读乃水到渠成之事。相对而言,功利性(例如为了考试)或工具性(例如烹饪书等)阅读则不一定能收获满意的阅读质量。实际上,“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是相辅相成的。
  《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机构曾经探讨“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这个问题。他们称呼有策略、优质的阅读者为“S读者”,英文原意是Strategic&Super Reader。
  “S读者”具备了下列五种素养:1.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2.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3.能够从阅读中自我学习;4.乐于参加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5.能够从阅读当中获得乐趣。阅读的价值在哪里?阅读的质量好不好?上述五种素养指标已经给出了答案。
  大量阅读、广泛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读什么书?如何读?更值得关注。俄国教育心理学家Sukhomlinskii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一本课外书足以改变孩子的一生,为孩子找找这一本书吧!美国著名的出版社Scholastic指出,家庭是鼓励孩子阅读最重要的推手,老师与学校的影响力居次,父母本身的阅读习惯对子女是否喜爱阅读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肯定的是,“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的启蒙场域在家庭。
  “阅读”不仅是小市民的事,它也是国家大事!
  几年前广泛流传的《德式阅读的力量:习惯改变命运》一文,阅读之后心有戚戚焉,我立即将它打印出来。读纸本可以避免“浅阅读”,也方便在重点处划重点、加眉批。原来,德国之民富国强与“读书成为全民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全球疯迷的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坦克”动见观瞻,你或许只想到德国足球是世界超强。其实,“普通阅读读者群”的人均比例,德国高居世界第一,充分体现了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热爱。
  何谓“德式阅读”?这篇文章以具体的事实和数字指出德国人对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的高度讲究。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德国年轻人热爱读书不亚于对啤酒的喜爱。德国人的背包里随时都有一两本书,每一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德国人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这是几年前的统计,当时德国有将近7,700家书店,工作人员大约31,000名;全国有1万4千多个图书馆,藏书总计约1.29亿册。建于18世纪、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气氛高雅的Wiblingen修道院图书馆,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
  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在德国,阅读的故事说不完!德国强大的背后推手是文化力量,其实那就是阅读的力量。
  《德式阅读的力量》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
  【本文为最新增修之版本,原发表于2019年8月17日本专栏。】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