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3年08月09日
新闻内容
第D04版:读者文菀
秦岭山下的民俗艺术博物院
 作者:贺俊文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我在家中看电视,看到中央电视台的“百川白山行”正在播出秦岭山上的太白山和秦岭四宝:大熊猫,羚牛、朱和金丝猴。看了秦岭山上的情景,我不由得想起了今年回国游览秦岭山下的故事。——关中民俗博物院。
  2013年5月18日,我从西安长安路家乘坐公共汽车,先到长安区韦曲,转乘4-04路公共汽车,直接坐到终南山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有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年创办的,是以抢救、收藏、研究、展示民俗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大型民间文化旅游风景区。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着名的隋唐佛教圣地秦岭的南五台山脚下,占地500亩,整个建筑呈明、清园林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博物院抢救保护了周、秦、汉、唐以来的民俗遗物33600余件(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0院迁移复建明清古代民居和6800多根历代石雕拴马庄,这些珍贵藏品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被外国专家、学者赞誉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标本库”、“世界性奇观珍宝”。博物院连续列为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建筑项目,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
  走进关中民俗博物院,可以体验民俗,感悟五千年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绚丽多姿的独特魅力。
  买好票以後,我们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两边林荫密布,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拴马庄,陪伴客人们游览。我行走其间,彷佛在检阅拴马庄们。鬼斧神工,富有灵气。博物院称,西安北有地下兵马俑,西安南有拴马庄。每个拴马庄,都有故事。一个脊背上背着猴子的拴马庄,寓意着辈辈封侯,辈辈作官。有个猴子骑在狮子上的拴马庄,寓意着寓意着“多子、多福、多寿”。一个仕女抱瓶拴马庄,有盼望家人平安归来寓意。每个拴马庄雕刻,都有寓意,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博物院有40多院重新修建的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戏楼、店舖、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步入楼台亭榭,漫步宅院门楼,倾听叶动鸟鸣,感受书香气息,呼吸草木芬芳,如入书韵画境,令人心旷神怡。
  还有赵家门楼,西京雄镇,梨园……游览客人就在梨园的戏楼前观看了华阴县表演的老腔演出。
  老腔,俗称老腔影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活化石。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味。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传了几百年的唱词和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被原生不动的移到了大都市、大剧院、大舞台上。也被请到了央视金碧辉煌的演播大厅里。
  2006年5月20日,老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老腔是一种由语言性很强,声腔紧紧附和、模拟着雷声,经常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呈现出由说唱戏曲和过度表演戏剧,没有明显痕迹。
  老腔无论是戏曲本源性,传承的封闭性,剧种的独特性,风格的张扬性等方面,老腔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听老腔,嗓子吼起来,不用背景,天地就是背景,不用铺垫,五千年金戈铁马就是铺垫。一股苍凉高亢之气,如千军万马,四面杀来,裹挟着沉沉雷声呼啸而过,一冲千里,直上云霄。
  我们又走进了马车展示室。
  中国的马车,即马拉的车,运物载人。主要用於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在古代,也是运载工具。早在商代以前已经使用马车,历史久远。直到19世纪初仍然是重要交通工具。随着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马车的黄金时代逐步结束。
  发现马车的最早时代是安阳殷墟,西安东郊的老牛坡。商代使用双轮马车。在西安马王镇一带西周的丰镐遗址多处发现车马坑。有两马驾一车,也有四马驾一车。车为两轮一辕、一横、两扼或四扼。春秋战国时期,车辆有了发展。马车改进,特别是由单辕到双辕,把马车作为战场作战的工具。当时战车的多少标志着国力的强弱。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车的发展。秦国当时有所谓“车辆多,性能好,车辆往来频繁,街上『车毂击,人摹肩』”的繁荣景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後,实行了“车同轨”,对车辆制造的技术和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1974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陶俑、木战车,1980年出土的两辆铜车马,真实的展示出2000多年前马车制造的精湛技艺。汉代双辕车又有大发展。唐宋直至明清时期车辆技术不断发展。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展出的众多的交通工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马车展览部分里,在一个展柜里,展出着我国北方农村普遍使用的运输工具,有车辕、车轴、车轮、车厢、车邦等木制材料组成。
  还有陕西农村经常吆喝马车的用语,如哨(shao),是指向後倒。左右缰绳同时拉紧往後。
  吁(yu)是指停下。在喊的过程中,同时拉刹车把手,让马车停止前进。
  还有靠(kao)。是让马车一边靠……等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我特别喜欢文房四宝和历代书法作品。那里展出了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中国近代书法家於右任、文史大家张翰杉等人的书法墨迹。特别是於右任大师的手笔“终南霞蔚”四字,既符合“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所在地的景色,又有於右任大师书法刚劲有力的特色。浏览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我心情得到了满足。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於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线上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