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4年03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C02版:先驱文化
新说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作者:大康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国末期,卫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有一次他到赵国去经商,遇见秦国在那里当人质的公子子楚,他眼睛一亮,以为奇货可居,于是就开始了一个疯狂的“投资”行动。他不惜把自己的小老婆赵姬送给子楚以巩固合作关系,并且倾家荡产,把子楚救出赵国,同时在秦国大肆公关,使子楚被立为太子,后来子楚顺利即位,称庄襄王。
  这时,吕总当年所有的投资都得到了回报。他因拥立有功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三年之后庄襄王去世,他和赵姬所生的儿子嬴政继承了王位。当时始皇帝只有十三岁,吕不韦被尊为仲父,真当上了大掌柜的,整个秦国都成了他们家买卖。
  吕老闆有钱有势,家里养著三千门客。这些门客中,有不少高人。于是吕总出钱出力,让这些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各种见解写成文字,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餘万字的大书,取名为“吕氏春秋”
  书编好后,吕总下令把书掛在咸阳城门上,佈告宣称:有能在书上增加或减少一个字者,赏千金。
  结果,这部大书掛在城墙上,显摆了三个月,那一千金也没发出去。
  我想当时就是傻子也该看得出来,就凭这本大书,说明秦国当时已经完成了思想和文化准备,已经初具一统天下的胸怀和气象。当然,就是傻子也知道,没人敢真去拿那一千金,惹吕总不高兴。而且如果脑袋没了,手里拿著一千金上哪儿花去?
  吕总之后不久,嬴政就消平了天下,应该说吕总也有前人栽树之功,所以他无论如何也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他出钱费力办文化,当然是大好事。但最后这一下子,把当年邯郸街头做小买卖的那点潮底子给露出来了,一副暴发户的德性,平白地让这部大书也跟著丢人现眼。
  今天这个成语说的是书,而且还是部大书。借这个成语,跟大家一道简单复习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大书。
  最早的一本大书是:『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作者早就找不著了。这部大书从尧虞舜禹时代,穿越夏、商,一直到东周春秋的中期,历史涵盖了1500多年。其中的内容大多是帝王的文告和君臣间的对话,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应该是各代的史官。
  这本书太重要了,后人奉之为『书经』,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圣经,远古时期尧舜大禹等先祖的那些事儿,都是这本书传下来的。
  下一本大书就是:『春秋』。这本书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线,记载了当时的中国历史,作者是孔圣人。估计当时老夫子写作条件不太好,也有人盯著,所以他使用的文字非常简练,一般人都看不明白,正所谓:微言大义。于是就有后人为『春秋』做传,也就是把孔圣人的话给解释一遍。当然,这里面就加上了自己的见识和独立见解。
  做传也有做的好的,像最传神的就是『春秋左传』,同样被后人认为是经典。
  『春秋』之后就是『国语』。『国语』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的史料,其中流传千古的吴越争霸、荆軻刺秦等故事,主要就来自这部书。
  按顺序往后是:『战国策』。顾名思义,这部书的主人公多是纵横家,都是谋臣策士,主要内容都是战国时期你来我往的智慧韜略。这本书可了不得,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谋略宝典、论辩宝典、文学宝典。它记录了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的谋臣策士、英雄才俊们运筹帷幄的谋略权术,洋洋洒洒的雄辩口才。就是现在的那些所谓的『聪明人』都很难比得上。
  再往后,就是故事里说的那本『吕氏春秋』和写了好多道家神话故事的『淮南子』,这两本书就是后来所谓的类书,已经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内容庞杂,就不仅仅是历史了。
  上面说的这些大书都是有名有姓有影响的,其实在这期间,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多了去了,只是因为影响不大,很多都没有传下来。
  中国人有个好习惯,就是喜欢把自己的行为记录下来。中国是世界上信史最长、最完整的国家。后人为前人修史,本朝为前朝修史,成为炎黄子孙约定俗成的一个惯例。所以,在中国代代相传的大书中,主要以历史为主。这里面的杰出代表,有个人编写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也有国家组织编写的『汉书』『唐书』等等。
  等到了宋朝,中华文明已经步入成熟,文化已经可以用灿烂辉煌来形容,到了当时其他文明根本无法想像的地步。从那时起,正式传下一句话来,叫:盛世修书。每逢盛世,都要把传统文化做一次整理、丰富和发展,修一部新的大百科全书,作为这个时代的标誌。
  于是,中国文化书的盛世到来了。宋朝,政府组织编修了工程浩大的『太平御览』;明朝,在大才子解縉的组织下,完成了浩若烟海的旷世之作:永乐大典;清朝,这回是大才子纪晓嵐,耗尽毕生精力,编纂了总字数超过十亿,被称为超级文化大典的『四库全书』。细品『盛世修书』这句话,里面有两重意思。一重是:只有碰上了伟大人物,赶上了天下大一统的好时候,才谈得上修书;才修得了,才修得起。另一重意思:这些朝代之所以国祚绵长好几百年,中间屡出盛世,正是因为修书,正是因为重视书,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没有了文化,你还算什么盛世?所以盛世和修书本就是一回事。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中国历史上,除了汉唐宋明清外,另外还有三次天下大一统的时候,分别是秦朝、隋朝和元朝。这三代人有性格,不但不修书,反而还烧书、毁书、灭书,搞愚民统治,把老百姓都当傻子;一味崇尚武力,迷信暴力维稳。
  最后的结局怎么样?秦朝十四年,隋朝三十七年,元朝八十九年。还盛世呢?恐怕连基本太平都算不上。
  有人总喜欢说国富兵强,就说这老哥仨,论国富,谁比得了隋朝?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里面有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全加起来那得是多少粮食呀!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论兵强,当年黑旗黑甲的铁流秦军打遍天下无敌手;蒙古铁骑的恐怖血腥更是威震世界。
  即使这样,没多大功夫你也就灰飞烟灭了。为什么?因为你不施德政,不懂文化,用现在话说,你没有软实力。
  为什么老说历史呀?温故可以知新,人们可以以史为鉴。什么是鉴?鉴就是镜子。
  现在就让我们站在镜子前照照我们自己吧。历史走到这一代,我们是修书还是烧书、改书、毁书了呢?到这辈人手里,传统文化是更加繁荣发展了,还是更加衰败了?在和世界其他文化的较量、融合中,我们曾经那么多年笑傲这个星球的灿烂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是影响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被别的文化所同化、侵蚀?不说别人,就说我们自己,我们又瞭解多少自己的传统文化呢?上面说的那些堆积如山的一部部大书,里面讲的是什么,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现在照完镜子,我们知道了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盛世,什么才叫盛世。国富兵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大力发展综艺节目,而是一定要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
  这么多年,家底糟蹋、祸害得差不多了。先别说修书,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抢救、发掘、整理,把里面的好东西翻译成白话文介绍给我们的孩子们。我说一句过头话:如果中国人不懂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就跟忘了自己姓什么一样,还算是中国人吗?
  但修书还不忙。修书,修一个时代的书,是需要胸怀的。胸怀不但要博大宽广,还要有历史纵深。基本态度应该是:一个后生小子怀著对祖先的崇敬之心,一五一十地好好整理前人留下的家当,然后战战兢兢地摆上自己这代人的东西。而不是按著自己的好恶,按著自己的意识形态,一通刀砍斧剁,最后像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这些杀人如麻、祸国殃民的妖魔鬼怪都成了好人,都成了英雄;那这书不修也罢,省了再毁一回。
  一字千金,这个成语今天用来形容我们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太贴切了,外国人真正敬重我们的其实是这个,这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本钱。可我们自己很多人并不这么看,对逐渐沦为其他文化的殖民地浑然不知,甚至还沾沾自喜。由此可见,我们离盛世二字,还有多么遥远。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