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5年05月30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先驱文化
新说成语故事——人命关天
 作者:大康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命关天,这句话一般的意思是,人的性命很重要,是天大的事。这里面的“命”指的是性命、生命。这句话还有另一重意思,里面的“命”指的是:命运,说的是,一个人的命运,是和上天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和大家讲的,就是这第二重意思。
  从古到今,人们都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从古人知道的日昇月落,四季转换;到今天我们知道的,大到宇宙星球的万有引力,小到电子的运行轨迹,彷彿世间的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定之规,都按著自己的“道”默默地运行著。问题来了,我们人呢?
  人不也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组成的吗?难道我们也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吗?有人把这条无形、未知的路,叫做命运。
  很多人相信这个叫“命运”的东西是存在的,人们只是在已经确定的轨迹上,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至于这个轨迹或者叫剧本是谁决定的,那就只能向上看了。漫天的日月星辰都老老实实按著规矩走,那又是谁决定的呢?管他是上帝还是老天爷,反正有一位管这事就对了。
  而有的人则对这个东西嗤之以鼻,斥之为迷信。这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人是万物之灵,自己随心所欲,刚才还想上厕所呢,突然又改去饭馆了,难道上天也知道?这也是事先都规定好了的?
  当然,这部分人到了六十岁以后又产生了分化,有人历尽人生坎坷,转向了“命运派”;有的人开始半信半疑;但依然有人混不吝,继续任性地活著。
  但不管是“命运派”还是“任性派”,当每个人站在自己的原点,面向未来时,大家都会有一种好奇、兴奋或恐惧。未来将会如何呢?这是个人类永恒的问题。很多人这时都会忍不住,去找一群人打听。
  这群据说能够看见未来的人,最早的时候被称为“师”。那时候这些人和祭祀有关,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一国之君见了这些人都得毕恭毕敬,当神供著;后来地位有所下降,被称为方士、相士,在当时能被称作“士”,那也是上流社会,也是很受人尊重的;后来不知怎么名声越搞越臭,从殿堂跌落到江湖,混成了算命的,算卦的,最后连个先生都没人叫了。
  但这说的是一般现象,行行出状元,这行里每朝每代都有著名人物,一直到今天。朝堂之上,一直就有通玄的“大师”在背后若隐若现。这些人的一言一行,照样能够影响国家政治。像所谓的什么“隔代指定”,大概就是这样的产物。有的政治人物自己就是“半仙”,著名的像张良、诸葛亮和刘伯温。
  这些神乎其神的“神算”们的故事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一个字:准。准的令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置信。江湖上的传奇也就罢了,有的被正式写进了历史,史官能跟著瞎编、瞎说吗?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唐书”上记载的袁天罡的故事。
  袁天罡,四川成都人,生辰不详,只知道生在隋朝,在唐朝时名震天下,和李淳风二人,就是唐太宗身边所谓的“大师”。
  在隋朝时,袁天罡当一个小官,不知是从哪儿学的风鉴之术,以神算闻名天下。到了隋末唐初,他和李淳风在很早时就出现在李世民身边,是李世民的心腹谋士。后来做了唐朝的火山令,大概是个管天文历法包括占卜的官。他和李淳风传世的,最著名的就是“推背图”。
  “新唐书”中有这么一段:有一年,袁天罡游历天下,在回京路上经过利州。
  利州都督武士擭听说袁天师到了,赶紧给请到家中,央告天师给家里人都看看,看看以后有没有出息。
  那时候没有礼教,男女不避,家里人都出来迎接。袁天罡一看见夫人杨氏就吃了一惊,脱口道:“夫人法生贵子”。两口子一听大喜,赶紧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来,让天师给看看。袁天罡看了看,略感失望,说这俩孩子将来可官至三品,也就是个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贵子”另有其人。
  两口子一看,就剩丫头了,领出来看看吧。就把大姑娘叫了出来。袁天罡看看点了点头,说,“此女贵而不利夫”,也不是“贵子”。
  老武两口子面面相覷,悄声嘀咕了几句。一会儿,奶妈抱著一个婴儿出来了。孩子就这一个了,您看是不是“贵子”
  吧?袁天罡一见这个穿著男孩衣服打扮的婴儿,当时就非常激动,张嘴说道:龙瞳凤颈,极贵验也!然后又上下左右端详了半天,最后叹了口气,可惜是个男孩儿,“若为女,当为天下主!”
  不用说,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有人后来说,这段是武则天为了神话自己,让史家瞎编的,但袁天罡的预测神迹在朝堂上可是被屡次记载的。
  太宗李世民对袁天罡深信不疑,在九成宫让他给朝中大臣看相,据说事后无不应验。唐太宗对袁天罡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并问他:古有君平,今朕得卿,何如?严君平是汉朝的术士大师。
  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得遇明主,要比他强得多!瞧了吗?相看的准,还会说话,确实是一代高人。
  几千年来,这一行里高人辈出,其实学的都是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易经。
  易经,被儒家推为六经之首。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高的就是这本书了。也有人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大道之源”。
  跟大家漫谈一下这本“神书”。
  远古时期,伏羲对日月星辰,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一直进行观察,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
  一天,黄河中突然跃出了一匹龙马,伏羲在惊骇之余,发现在龙马身上有一种奇怪的图案。那个图案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直在脑海中徘徊不去。有一天,伏羲终于想通了其中的含义,正是自己一直苦思的天地之道,那时候没有文字,他兴奋地把自己的想法画了下来,这就是八卦的雏形。
  龙马身上那个具有神奇密码的图形,就是:河图。加上后来大禹看到龟背上的“洛书”,这两样东西,据说就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八卦,就凭当初歪歪扭扭的几个笔画,就把天地万物都包括了进去。在人类史上,还没有其他民族有这样的想像力和胸怀。
  易:变化;经:书籍。易经,就是一本解释世间万物变化的书籍。
  伏羲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个要素,他们的演进转化,都遵循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后来这个系统被发扬光大,正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八卦是对阴阳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
  每卦及卦爻的含义都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
  易经的发展据说有三个阶段。
  从伏羲的原始八卦发展到易经,首先是大禹前后的“连山易”。顾名思义,当时闹大水,大伙都躲到山上,天时地利人和是另一番景象。到了商朝,改为“归藏易”。也好理解,大水退了,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伙都从山上下来了。到了周朝,情况更复杂了,周文王对八卦又进行了演进,演变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大家现在随便在书店里买到的易经:周易。
  说是“据说”,是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了,具体是否存在过?无法证明。就是周易,有专家推算过,说周易的有效期是2800年,从东周算起,到2029年就不和天道了。按说到时就要有圣人出来,推新的易经了。咱们大家就等著看圣人吧。
  一说到易经,很多人都面露难色。
  其实它的思想智慧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就说:人们“日用而不知”。随便找几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都是嘴边的话。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都是易经的传承者。
  易经到底是本什么书呢?这一点没有异议,易经是一本占卜、算卦的书。人们对未来的种种疑惑,据说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这下行了,人类命运的大课题,好像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解决了。
  但今天无数对前途命运依然迷茫的人们都会问:是吗?
  易经中的卦辞、爻辞,语言非常的简练,惜字如金,哪件事也没具体说清楚了,都不确定。有个比方,看见个买早点的,你问卖的是什么,他比划个三。三个什么?掀开盖一看,也可能是三个餛飩,也可能是三个汤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打开易经,看到的就是“三”,到底三个什么?见仁见智。
  这就符合内涵和外延的理论,内含极小,外延极大。不然一万多字怎么囊括宇宙万物呢?当初发明八卦的伏羲一定是抓到了解谜的钥匙,但怎么表达成了个问题。大道不言,大道不语,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老子当初说不清楚,佛祖也只能拈花微笑不语。没办法,只能留下这么一堆难解的符号。
  孔子当年韦编三绝,把这本书都读烂了,尽量做各种解释,让这本书变得有实用性,到最后还是叹口气,要是老天再给我几年,我大概就能了解这部书的全貌了。
  看了吗?就是圣人,也只是个大概而已。
  一本小书,把世间万物演进转化的道理都摆在那儿了,一读确实有道理,但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的命运到底是什么?
  学算卦不难,有人指点二十分钟就能学会。抓五十根草,按著规矩摆弄一通,很快就能摆出卦象来。照书上查吧,都是模稜两可,含含糊糊,还是什么也回答不了。没办法,只能去找懂的人,但问题是:那个人真懂吗?
  历数历史上的神算,公认的连十位都说不上。就是前面说的张良,也不知道后面的吕后之乱;诸葛亮也不能预知自己的六出祁山;刘伯温也没有想到自己最后会被毒死。
  那故事里袁天罡不是挺厉害的吗?
  姑且信其有,那也是一千年才出一个的人物,哪就让你赶上了呢?人命关天,命运是重大问题,你花二十块钱,街边人的几句话就给你解决了吗?
  当今科学有一个原则,就是结果是可以证明给你看的,而且还是能够重复证明的。十次里错一次,科学就会崩溃。
  而算卦好对付,十次对一次,就有人奔走相告,奉为神奇。
  当今世界千奇百怪,不断有“大师”
  涌现。有的能找孩子,有的能预测外国领导人死亡日期,不一而足。其实细打听,全是江湖套子,都是局。就是本地的那些“铁口”们,过两天欧冠决赛,算一算谁赢?他敢把房子押给TAB吗?他不敢,你为什么听他的把房子压上呢?
  有人一定说,比赛还是能预测的,像天时地利人和,以往的战绩、数据,比赛当时的力量变化等,真懂球的还是能未卜先知的。我告诉您,这就是易经,易经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预测这件事,你必须对这件事真了解,真懂。
  你要解易经,首先要真懂易经,达到易经那样的高度,这样的人有吗?就是真到了那样的高度,你还说得出来吗?
  像那些“半仙”们,连谁跟谁都不知道,就凭衣服颜色,就敢告诉你谁赢,他敢说,你敢信吗?
  自古以来,这样的事多了,误国误事误人。随著人们逐渐走出蒙昧,信的人越来越少,这些人从庙堂跌落到江湖。现在这些人又有重回庙堂之势,那么庙堂很快就会变成江湖了!今天我们怎么看易经?我问过朋友,既然说易经这么了不起,你这么自豪,你读过吗?按著它做过吗?它是生活中必须的吗?朋友一个劲摇头。
  今天读易经,你会发现人们的知识总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易经的水平,易经对宇宙的认识和很多思想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识,我们实际上都是它的传承者。
  现在,易经不是作为卦书,而是作为一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被保留了下来。我们没必要非要读一遍来证明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祖先是这样的人,他们做过这样一件事。
  遥想当年,在那么古老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坐在黄土高坡上,驰骋想像,心驰宇宙,能够提出这么高的见识,确实令人神往和仰望。
  最后回到我们今天的成语,人命关天,人的命运和世间万物一样,也是有宿命轨迹的;易经曾经被认为是打开这一谜底的钥匙,但人们拿著这把钥匙却不知道怎么使。还得绝望地抬头问天,命运哪,你到底是什么?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