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7年06月08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读者文苑
万里长城游记
 作者:贺俊文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里长城,我去过山海关,八达岭,镇北台,嘉峪关的旅游名胜。我去过最多的景点是位于陕北的镇北台。
  现在先说山海关。
  山海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区,叫山海关区。位于华北与东北的交界处。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东巡至此,并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尊号而得名的城市。
  1984年我报道完双城堡野蛮装卸事件以后,我去山海关旅游。
  我站在的门楼上,浮想联翩。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还想起了一首毛主席写的《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秦皇岛外打渔船)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山海关,我想起去黑龙江报道,在万里副总理的支持下,取得了全胜,心里无比欢欣鼓舞。
  再说八达岭长城:文化大革命中,我在北京住了一年,游览过北京的许多名胜,自然去过《八达岭长城》。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表示,毛泽东在诗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他要求到八达岭长城去参观。美国国务卿也说,他听许多人说,到北京不去长城,等于没去北京。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满足了尼克松的愿望。
  第三,陕北著名的长城建筑是镇北台。
  镇北台在陕北,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我们多次去陕北采访,多次登上镇北台。
  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陪同我游览的榆林县志办的张建海老先生介绍陕北长城的作战指挥系统和作战时的作用。他说,陕北长城,以榆林为中心,分为东协和西协两大部分。东协是榆林府谷段,西协是榆林定边段。两协各又分成若干组,以榆林为中心传递命令和敌情警报。
  当时没有电话,传递情报的最快手端是点燃烽火。现在仍然可以看到,长城的残墙中,每隔不远还留有一个高土堆,这就是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的设施——烽火台。如果发现敌情,当地烽火台迅速发出信号,一台传一台,很快就传到军队指挥中心——榆林。
  张建海先生笑著说:“用烽火报告敌情,是很科学的。来敌的数量,交战的情况,都能准确的传报。”
  镇北台,顾名思义,它是镇守北部边防的重要军事设施,是榆林的前哨和和军事制高点。台高32米,分为四层。每上一层,突然缩小很多,周围出现一圈平台。越高越小,呈现多层“凸”字形。台顶原来有砖木结构的楼屋,气势非常雄伟。但因年久失修,楼屋塌毁,如今只有四层台墩可见。
  镇北台建于1608年,从南口入内,可以顺砖台阶登上台顶。台上常驻一部分军工,居高临下,可攻可守。台下筑有小城,叫款贡城,是孟汉双方商谈贸易往来和办理边界交涉的地方。
  我们来到台顶,周围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无论向东或向西观望,那被黄沙半掩著的万里长城躯体,由远而近,蜿蜒通向远方天际。
  榆林长城共有1700多座烽火台,各台之间有严密的联防组织。每十台组成一个战斗单位,从十台中挑选一个最坚固的,事先储存米、水和作战物资的一台。如果敌人来犯,就把十台兵力集中于一台,只有一个善走者来回走动,点燃烽火,使敌人不知哪一台有有人把守,如果敌人攻其一台,不论台上有人无人,均悄然无声。敌人进攻空台时,往往消磨半天时间,损失一些箭鏃,而最终无所得。
  如果敌人进攻有人的烽火台时,等敌人靠近城墙,突然反击,木石齐下,万箭齐发,使敌人遭受重大损失。派兵守台的办法是灵活转移,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以逸待劳。这就发挥了万里长城保护边江安全的作用。(见明经世文编.巡边总论)三,第3630页)从镇北台往南望,约二公里,残留的一座长方形的土城墙遗址,是明代人榆林人和蒙人买卖马匹的地方,叫易马城。
  当时生意很兴隆。每年从正月十五开始,隔一天有一次集市。延绥巡抚涂宗浚在《镇北台记》中说:每当市日,来来往往,“万骑辅輳”,榆林城内渐渐出现了会讲蒙古话的汉族商人。蒙古人带来的是羊毛、驼毛、狐皮、羔皮、牛羊兔等,买去的是各种布尺、绸缎、盐茶、烟酒等。
  解放后,蒙汉两族人民处在祖国温暖的民族大家庭之中,通过平坦的公路密切交往,共同奔向富裕。
  张建海老人面对眼前风物,注目良久,吟起了他自己写的《镇北台》诗:
  镇北台高历史悠,
  长城线上踞山丘。
  古称紫塞摆战阵,
  今见红山修如畴。
  水库镜平灌稻禾,
  电通灯光照高楼。
  庆城易马成古迹,
  如画江山惹客流。
  第四站,嘉峪关。2015年,我们一行乘火车到甘肃嘉峪关火车站,下了火车,同行的朋友说,这里不是嘉峪关,还要向西再走5公里路,才到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
  嘉峪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现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